岛夷从此识中华

出自:明代·袁凯《次方明谦指挥海上筑城韵(二首)》

拼音:[dǎo][yí][cóng,zòng][cǐ][shí,zhì][zhōng,zhòng][huá,huà,huā]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城堞遥连北斗斜,岛夷从此识中华
诸侯幕府多春酒,上将歌谣杂暮笳。
别去几时还下榻,兴来何日欲乘楂。
为报安期头白尽,更烦重觅枣如瓜。¤

查看原文

注释

【岛夷】1.古指我国东部近海一带及海岛上的居民。 2.南北朝时南北双方封建统治者各以正统自居,互相诋毁,北朝称南朝为岛夷。 3.指倭寇。亦泛称外国侵略者。含有鄙视意。
【从此】1.从此时或此地起。 2.从这一道理或事实基础出发。
【中华】1.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 2.指中原。 3.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岛】

島【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廣韻》《正韻》都皓切《集韻》《韻會》都老切,刀上聲。《說文》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島。从山鳥聲。《釋名》島,到也。人所奔到也。《書•禹貢》島夷皮服。孔傳海曲謂之島。居島之夷還服其皮。《木華•海賦》崇島巨鼇。

《集韻》或作隯。《張衡•西京賦》長風激於別隯。亦作嶹。《集韻》古通鳥。,从山鳥聲。

【夷】

夷【丑集下】【大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音姨。平也,易也。《詩·周頌》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大也。《詩·周頌》降福孔夷。

安也,悅也。《詩·鄭風》旣見君子,云胡不夷。

等也,儕也。《禮·曲禮》在醜夷不爭。《史記·張良傳》諸將陛下等夷。

也。《禮·喪大記》男女奉尸夷於堂。《周禮·天官·凌人》大喪共夷槃冰,牀曰夷牀,衾曰夷衾,皆依尸爲言。

夷俟,展足箕坐也。《論語》原壤夷俟。

誅滅也。《前漢·法志》戰國時,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

傷也。《易·序卦》故受之以明夷。

芟也。《周禮·秋官》薙氏掌殺草,夏日至而夷之。

陵夷,言凡事始盛終衰,其頺替如丘陵漸平也。《前漢·成帝紀》帝王之道,曰以陵夷。

地名。《左傳·隱元年》紀人伐夷。《註》國在城陽莊武縣。《莊十六年》晉武公伐夷。《註》采地。《僖二十三年》楚伐地。

要服。《書·禹貢》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

嵎夷,東表之地,在今登州。《書·堯典》宅嵎夷。

馮夷,河伯也。《莊子·大宗師》馮夷,得之,以遊大川。《郭璞·江賦》冰夷倚浪。《卽馮夷。

《淮南子·原道訓》馮夷,泰丙之御也。《註》二人名,古之能御隂陽者。《容齊隨筆》此別是一馮夷。

女夷,風神名。《淮南子·天文訓》女夷鼓吹,以司天和。

山名。武夷,在今崇安,有十二峰九曲之勝。相傳籛鏗之子,長曰武,次曰夷,隱此得道,故名。

水名。夷水,出襄陽及康狼二山之閒。《水經》漢水過宜城,夷水注之。

鴟夷,酒器。《揚雄·酒箴》鴟夷滑稽,腹大如壷。《吳越春秋》吳王取子胥尸,盛以鴟夷,而投之江。《史記·貨殖傳》范蠡變名易姓,爲鴟夷子皮。

辛夷,花名。《楚辭·九歌》辛夷楣兮葯房。

留夷,香草。《屈原·離騷》畦留夷與揭車。

《諡法》克毅秉政,安心好靜,曰夷。

姓。周齊大夫夷仲年之後,見《統譜》。

人名。伯夷,舜秩宗之官。

孤竹君之長子曰伯夷。

優婆夷。《梵書·翻譯名義》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夷,所云淸淨男女也。

與彝同。《孟子》詩云:民之秉夷。詩本作彝。

叶羊吏切,音異。《馮衍·顯志賦》攢射干雜蘼蕪兮,結木英與新夷。光扈扈而揚耀兮,紛郁郁而暢美。美音媚。新夷卽辛夷。本作。一曰古遲夷通。

【从】

从【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2画

《說文》從本字。《陸佃曰》二人向陽爲从,向隂爲比。士之趨嚮,不可不愼。(從)《廣韻》疾容切《集韻》《韻會》《正韻》牆容切,俗平聲。《說文》本作从。相聽也。《書·益稷》汝無面從。《說命》后從諫則聖。

《廣韻》就也。《易·乾卦》雲從龍,風從虎。《禮·曲禮》謀于長者,必操几杖以從之。

《爾雅·釋詁》自也。《詩·小雅》伊誰云從。《箋》言譖我者,是言從誰生乎。《晉書·明帝紀》不聞人從日邊來。

姓。《廣韻》漢有將軍從公。《何氏姓苑》今東筦人。

《廣韻》《集韻》》從容以和。《禮·中庸》從容中道。

《集韻》書容切,音舂。從容,久意。《禮·學記》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

《集韻》將容切,音蹤。東西曰衡,南北曰從。《詩·齊風》衡從其畝。《史記·蘇秦傳》從合則楚王,衡成則秦帝。

與蹤通。《史記·聶政傳》重自以絕從。《前漢·張湯傳》從迹安起。

《集韻》祖動切,音總。太高貌。《韻會》髻高也。《禮·檀弓》尔無從從爾。

《集韻》鋤江切,浞平聲。義同。

《唐韻》慈用切《集韻》《類篇》《韻會》才用切,。隨行也。《詩·齊風》其從如雲。《論語》從我者,其由與。

《韻會》從天子曰法從,侍從。《書·囧命》其侍御僕從。《前漢·揚雄傳》趙昭儀,每上甘泉常法從。《註》師古曰:以法言當從耳。一曰從,法駕也。《後漢·百官志》羽林郞掌宿衞侍從。

《集韻》《類篇》似用切,音頌。同宗也。《爾雅·釋親》父之世父,叔父爲從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爲從祖,祖母。《釋名》從祖父母,言從己親祖別而下也,亦言隨從己祖以爲名也。

《集韻》子用切。與縱同。《禮·曲禮》欲不可從。《論語》從之純如也。(從)

【此】

此【辰集下】【止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音佌。《說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爾雅·釋詁疏》此者,彼之對。《詩·周頌》在彼無惡,在此無斁。《老子·道德經》去彼取此。

《六書故》此猶兹也,斯也。《大學》此謂知本。

【识】

識【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音式。《說文》常也。一曰知也。《長箋》訓常無意義。《玉篇》識,認也。《增韻》能別識也。

見識也。《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

草名。《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

州名。《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

姓。見《姓纂》。

《廣韻》《集韻》《韻會》職吏切,音志。與誌同。記也。《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書·益稷》書用識哉。《論語》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韻會》器之款鏤爲識。《史記·孝武紀》鼎文鏤無款識。《註》韋昭曰:款,刻也。師古曰:識,記也。楊愼曰:三代鐘鼎文,隱起而凸曰款,以象陽,中陷而凹曰識,以象隂。

《韻會》通作志。《周禮·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鄭註》志,古文識字,記也。

《讀書通》通作幟。《後漢·虞詡傳》以采綖縫賊裾爲幟。《註》幟,記也。

《集韻》《韻會》式吏切,音試。義同。

《韻會》表識,謂有所標表,令異日可識知也。《左傳·宣十二年杜註》楚以茅爲旌識,謂以旌旗爲表也。《前漢·劉向傳》不可不識也。《師古註》墓須表識。俱音試。

《集韻》《類篇》昌志切,音熾。義同。

《釋名》識,幟也。有章幟可按視也。《前漢·王莽傳》旌旗表識。《師古註》識讀與幟同。

叶式列切,音刷。《崔駰·達旨》傳序歷數,三代興滅。大庭尚矣,赫胥罔識。

叶施灼切,音爍。《蘇軾·毛長官詩》宦遊逢此歲年惡,飛蝗來時半天黑。羨君封境稻如雲,蝗自識人人不識。《集韻》或書作。

【中】

中【子集上】【丨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

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

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

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斷民中,施上服下服之罪。《註》斷民罪,使輕重得中也。

心也。《史記·韓安國傳》深中寬厚。

內也。《易·坤卦》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老子·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半也。《列子·力命篇》得亦中,亡亦中。《魏志·管輅傳》鼓一中。《註》猶言鼓一半也。

成也。《禮·禮器》因名山升中于天。《註》中,猶成也。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

滿也。《前漢·百官表》制中二千石。《註》謂滿二千石也。《索隱》漢制,九卿已上,秩一歲,滿二千石。

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中其莖。《註》謂穿之也。

盛算器。《禮·投壺》主人奉矢,司射奉中。《註》士鹿中,大夫兕中,刻木如兕鹿而伏,背上立圓圈,以盛算也。

《禮·深衣註》衣有表者,謂之中衣。與衷通。

俚語。以不可爲不中。《蕭參希通錄》引左傳成公二年,無能爲役。杜預註:不中爲之役使。

《禮·鄕飲酒義》冬之爲言中也。中者,藏也。

姓。漢少府卿中京。

中行,中英,中梁,中壘,中野,皆複姓。

《廣韻》《集韻》《韻會》陟仲切,音妕。矢至的曰中。《史記·周本紀》養由基去柳葉百步,射之,百發百中。

著其中曰中。《莊子·達生篇》中身當心則爲病,猶醫書中風,中暑是也。

要也。《周禮·春官》凡官府鄕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註》謂治職簿書之要也。

應也。《禮·月令》律中大簇。《註》中猶應也。

合也。《左傳·定元年》季孫曰:子家子亟言於我,未嘗不中吾志也。

《類篇》《正韻》直衆切。與仲通。《禮·月令》中呂,卽仲呂,又讀作得。《周禮·地官》師氏掌國中失之事。《註》故書中爲得。陸德明云:中,杜音得。

《韻補》叶陟良切,音章。師古曰:古讀中爲章。《吳志·胡綜傳·黃龍大牙賦》四靈旣布,黃龍處中。周制日月,是曰太常。

叶諸仍切,音征。《劉貢父·詩話》關中讀中爲》天期乗祚受爵漢中。叶下秦。古東韻與庚陽通。俗讀中酒之中爲去聲。中與之中爲平聲。◎按《魏志·徐邈傳》:邈爲尚書郞,時禁酒。邈私飮沈醉,趙達問以曹事,曰中聖人。時謂酒淸爲聖人,濁者爲賢人。蘇軾詩:公特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則中酒之中,亦可讀平聲。《通鑑》:周宣王成中與之名,註:當也。杜詩: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與年。則中與之中亦可讀去聲。

【华】

華【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䔢《唐韻》戸花切《集韻》胡瓜切,音划。《書·舜典》重華協于帝。《傳》華謂文德。

《禮·檀弓》華而睆。《疏》凡繪畫,五色必有光華,故曰華畫也。

《廣韻》草盛也。

粉也。《曹植·洛神賦》鉛華弗御。

髮白也。《後漢·陳蕃傳》蹇諤之操,華首彌固。

華林,園名。《魏志》芳林園卽今華林園。

地名。《戰國策》說趙王于華屋之下。《史記·秦本紀註》華陽,地名。《吳志·孫皓傳》皓舉大衆出華里。

《水經注》河水東南徑華池。

華表。《古今註》堯設誹謗木,今之華表。

星名。《晉書·天文志》大帝九星曰華蓋。

《韻會》胡化切,音話。《書·禹貢》至于太華。《爾雅·釋山》華山,爲西嶽。

姓。《潛夫論》華氏子,姓也。《通志·氏族略》宋戴公子者,食采于華,因氏焉。

《司馬相如·上林賦》華楓枰櫨。《註》華皮可以爲索。

《集韻》呼瓜切,音譁。《禮·曲禮》爲國君者華之。《註》華,中裂之,不四拆也。《爾雅·釋木》瓜曰華之。

與花同。《爾雅·釋草》華,荂也。《揚子·方言》齊楚之閒或謂之華,或謂之荂。《佩觿集》華有戸瓜,呼瓜二翻,俗別爲花。

《韻補》呼戈切。《邊讓·章華賦》體迅輕鴻,榮曜春華。進如浮雲,退如激波。

胡戈切。《徐鍇·說文繫傳》華,本音和,故今人謂華表爲和表。《棗據詩》矯足登雲閣,相伴步九華。徙倚憑高山,仰攀桂樹柯。

《詩·本音》灼灼其華。《註》音敷。《考》《詩》如常棣之華,顏如舜華,維常之華,叶車韻。隰有荷華,叶下都韻。黍稷方華,叶下途韻,凡七見,皆讀敷。

《唐韻古音》亦音敷。郭璞曰:江東謂華爲敷。陸德明曰:古讀華如敷,不獨江東也。漢光武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必得隂麗華。

《韻會》苦蛙切《正韻》枯瓜切,。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