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彼嵩雒

出自:宋代·苏轼《美哉一首送韦城主簿欧阳君》

拼音:[niàn][bǐ][sōng][luò]

平仄:仄仄平仄

美哉水,洋洋乎,
我怀先生,送之子于城隅。
洋洋乎,美哉水,
我送之子,至於新渡。
念彼嵩雒,眷焉西顾,
之子于迈,至於白马。
白马旧邦,其构维新,
邦人流涕,画舫之孙。
相其口髯,尚克似之,
先生遗民,之子往字。

查看原文

字义

【念】

念【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奴店切《集韻》《韻會》《正韻》奴玷切,。《爾雅·釋詁》思也。《疏》常思也。《釋名》念,黏也。意相親愛,心黏著不能忘也。《書·大禹謨》念兹在兹。

《小爾雅》無念,念也。《詩·大雅》無念爾祖。

姓。西魏太守念賢。

《轉注古音》叶人九切,音狃。《書·洪範》汝則念之。叶下咎受。《六書精蘊》人當念所當念者,故从今。《正譌》俗作念,非。念字原字今下作丅。

【彼】

彼【寅集下】【彳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補委切《集韻》補靡切,上聲。《說文》往有所加也。《玉篇》對此之稱。《詩·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禮·檀弓》爾之愛我也,不如彼。

外之之詞。《論語》彼哉彼哉。《疏》言如彼人哉無足稱也。

《廣韻》也,邐也。

【嵩】

嵩【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10画

〔古文〕崇《玉篇》思融切。同崧。《說文》中嶽嵩高山也,从山高,指事。《白虎通》中嶽獨加高字,中央在四方之中可高,故曰嵩高。《後漢·郡國志》穎川陽城有嵩高山。《註》禹貢有外方山,卽嵩也。《前漢·武帝紀》翌日親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咸聞呼萬歲者三。

姓。《正譌》嵩古作崇。《韋昭國語註》通用崈。《正字通》按崇崈音義同,不當合崇嵩爲一。互見前崧字註。

【雒】

雒【戌集中】【隹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各切,音洛。《說文》鵒䳢也。从隹各聲。《釋名》雅雒也。爲之難,人將爲之雒,雒然憚之也。

馬名。《詩·魯頌》有駵有雒。《傳》黑身白曰雒。《釋文》雒音洛,本作駱。

水名。《周禮·夏官·職方氏》豫州,其川滎雒。

國名。《左傳·僖二十一年》伊雒之戎。《春秋·文八年》公子遂會雒戎盟于暴。

縣名。《前漢·地理志》弘農郡上雒縣。○按左傳僖二十一年疏云:雒水,出上雒縣冢領山東北,經弘農至河南鞏縣,雒戎因此而名也。

雒陽縣,屬河南郡。《前漢·地理志註》師古曰:魚豢云:漢火行,忌水,故去洛水而加隹。如魚氏說,則光武以後攺爲雒字也。《正字通》楊愼曰:春秋書雒戎,左傳凡洛皆作雒。非後漢始攺也。○按魚氏說必有所本,故師古从之。左傳今文洛皆作雒,安知古本左傳不書作洛乎。未可據今本左傳駁魚氏說也。

雒縣,屬廣漢郡。《前漢·地理志註》音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

姓。《後漢·南蠻傳》徵側者,麊泠縣雒將之女。

與絡通。《莊子·馬蹄篇》刻之雒之。《註》雒同絡。

與額同。《前漢·韓嫣傳》子增封龍雒侯。《註》雒,或作額。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