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不穷蚕丝抽

出自:宋代·程公许《寿漕使者帅黄大监》

拼音:[qǔ][zhī][bù,fǒu][qióng][cán][sī][chōu]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

金华仙人紫绮裘,朝戏三山暮十洲。
偶经剑浦弭节留,浪花喷雪跃虯。
海若禠气冯夷愁,精英为公一日收。
义理之窟探鲁邹,词章之工近韩欧。
荣途砥平不停輈,盛名何自彻冕旒。
粉省赐香馥衣绸,万里持节宽顾忧。
更烦幕府开碧油,文书堆案如陵丘。
焦心靡惮勤咨诹,宾朋逻进奚所求。
否臧吾岂无阳秋,吏奸胆破忆病瘳。
肯綮可见才刃优。孰知学富用力周,
取之不穷蚕丝抽。宝书移监交置邮,
斗水那能局吞舟。事机鼎来宁易投,
紫清侧席渴告犹。东风破冷初和柔,
皇览拨席当孟陬。矞云我亦分余庥,
无阶称寿{奭斗}玉瓯。眼明西南大量尺楼。
绣天锦地十六州。雅拜何以祈宠休,
早徵环召飞鹄头。颍川归趣鼎铉调,
伟业定自追前修。承家有子文炳彪,
灯灯之传天与谋。殿前峨冠进鸿畴,
杏园亦复聊俊游。斯文寿脉江汉流,
何羡韦平世通侯。

查看原文

注释

【不穷】1.无穷尽;无终极。 2.不陷于困境。 3.不停止。 4.远离或排斥不肖之人。
【蚕丝】1.蚕吐的丝。 2.羹名。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取】

取【子集下】【又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七庾切《集韻》《韻會》《正韻》此主切,娶上聲。《說文》捕取也。从又耳。《玉篇》資也,收也。《廣韻》受也。《增韻》索也。《禮·儒行》力行以待取。《史記·魯仲連傳》爲人排難解紛,而無取也。《管子·白心篇》道者,小取焉則小得福,大取焉則大得福。

《韻會》凡克敵不用師徒曰取。

《前漢·王莽傳》考論五經,定取禮。《註》師古曰:取,讀曰娶。

《集韻》《韻會》《正韻》逡須切,音趨。《集韻》取慮,縣名,在臨淮。

《集韻》雌由切,音秋。《前漢·地理志》留浚儀。《註》師古曰:取慮,縣名。音秋盧。取又音趨。

《集韻》《韻會》《正韻》此苟切,音趣。《杜甫·遭田父泥飮詩》今年大作社,拾遺能住否。呌婦開大瓶,盆中爲吾取。感此氣揚揚,須知風化首。

《正韻》索也。《詩·小雅》如酌孔取。《箋》謂度所勝多少。

《六書本義》通用伸,伸通取。訓索,取轉聲,與娶趣字同。

《古文奇字》朱謀㙔曰:古文取,疑當从与聲。人與而我取也。

【之】

之【子集上】【丿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㞢《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

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

變也。《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至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姓。出《姓苑》。

《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詩·唐風》舍旃舍旃。

《魏風》上愼旃哉。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韻補》叶職流切,音周。《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不】

不【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穷】

窮【午集下】【穴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0画

《韻會小補》說文本作竆。从穴躳聲。隷作窮。

《集韻》居雄切,音弓。恭貌。本作匔。或从穴作窮。

【蚕】

蚕【申集中】【虫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正韻》。絲蟲也。《說文》任絲也。《詩·豳風》蠶月條桑。《書·禹貢》桑土旣蠶。《淮南子·天文訓》蠶珥絲而商絃絕。《博物志》蠶三化,先孕而後交,不交者亦產子。《爾雅翼》蠶之狀,喙呥呥類馬,色斑斑似虎。初拂謂之蚝,以毛掃之,蠶尚小,不欲見露氣。桑葉著懷中令暖,然後切之得氣,則衆惡除也。《酉陽雜俎》食而不飮者蠶。

原蠶。《埤雅》再蠶謂之原蠶,一名魏蠶,今以晚葉養之。

紅蠶。蠶足於葉三俯三起,二十七日而蠶已老,則紅,故謂之紅蠶。

野蠶。《後漢·光武紀》野蠶成繭,被于山阜。

華蠶。《述異記》園客種五色香草,啖華蠶,得繭一百二十枚,大如甕。

《本草》石蠶,一名沙蝨,乃東澗水中細蟲。

雪蠶,生隂山及峨嵋山,北人謂之雪蛆。

金蠶,屈如指環,食故緋帛錦,如蠶之食葉也。

蠶室。《晉書·禮志》皇后親乗車東郊苑中蠶室祭蠶神。

蠶神。《爾雅翼》今蠶神曰苑窳婦人、寓氏公主,凡二神。

人名。《成都記》蠶叢氏,蜀君也。

地名。《前漢·地理志》蜀郡蠶陵。《國名記》彭之遵縣有蠶厓。

蠶繭,草名。《本草》治腫脹。

【丝】

絲【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息兹切《集韻》《韻會》新兹切,婦化治絲枲。

《典絲》掌絲入而辨其物。《左傳·隱四年》猶治絲而棼之也。

《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註》絲,琴瑟也。

《禮·緇衣》王言如絲。《疏》微細如絲。《五經文字》絲作,譌。《韻會》俗作〈糹系〉,誤。○按《說文》絲自爲部,今倂入。

【抽】

抽【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敕鳩切《集韻》《韻會》《正韻》丑鳩切,音瘳。㩅字重文。《說文》㩅或从由。引也。《莊子·天地篇》挈水若抽,其名爲橰。《陸機·文賦》思軋軋其若抽。

拔也,除也。《詩·鄭風》左旋右抽。《傳》抽矢以射。《小雅》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揚子·方言》讀也。《詩·鄘風》中冓之言,不可讀也。《傳》讀抽也。《箋》抽,猶出也。

收也。《揚子·太經》羣倫抽緒。《註》各收其業,以成歲事也。

《廣韻》通作紬。亦引也。

《集韻》留切,音儔。義同。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