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还颇有诗招隐

出自:宋代·刘克庄《次韵庾使左史中书行部二首》

拼音:[fàng][huán,hái][pō][yǒu,yòu][shī][zhāo][yǐn,yìn]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渭树江云春复冬,安知今夕一尊同。
放还颇有诗招隐,饿死断无文送穷。
笑我垂车老骑犊,喜公下马气如虹。
暮年未敢忘忧国,白发丹心每愿丰。

查看原文

注释

【放还】1.放回(扣押的人、畜等):~人质。 2.放到原来的位置:架上期刊,阅后~原处。
【招隐】1.征召隐居者出仕。《楚辞》有《招隐士》篇。南朝宋文帝为隐士雷次宗筑招隐馆于锺山。事见《宋书.隐逸传》。 2.招人归隐。晋左思﹑陆机皆有《招隐》诗。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放】

放【卯集下】【攴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匸《唐韻》《集韻》《韻會》甫妄切,音舫。《說文》逐也。《小爾雅》棄也。《書·舜典》放驩兜于崇山。《疏》放逐。《左傳·宣元年》晉放其大夫胥甲父于衞。《註》放者,受罪黜免,宥之以遠。

《書·武成》放牛于桃林之野。《疏》據我釋之,則云放。

《禮·曲禮》毋放飯。《註》去手餘飯於器中。

《左傳·昭十六年》獄之放紛。《註》放,縱也。

《論語》隱居放言。《何晏註》放,置也,不復言世務。

《孟子》如追放豚。《趙岐註》放逸之豕。

《博雅》妄也。《玉篇》散也。《增韻》肆也,捨也。《正韻》廢也。

《廣韻》分兩切《集韻》甫兩切《正韻》妃兩切,音昉。同倣。學也。《玉篇》比也。《類篇》效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疏》能放效上世之功。

《周禮·天官》食醫,凡君子之食恆放焉。《註》放,猶依也。

《孟子》放乎四海。《趙岐註》放,至也。

《集韻》分房切。方,或作放,倂船也。《前漢·禮樂志》神裴回若留放,殣冀親以肆章。《說文》从攴作放。放字原从攴作。

【还】

还【備考·酉集】【辵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4画

《篇海類編》音浮。

音否。俗作還字,非。(還)《唐韻》戸關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關切,音環。《說文》復也。《玉篇》反也。《詩·小雅》爾還而入,我心易也。還而不入,否難知也。《註》反也。

《正韻》退也,歸也。《儀禮·鄕飮酒禮》主人答拜還,賔拜辱。《註》還,猶退也。《前漢·高帝紀》還守豐。

《灌嬰傳》還定三秦。

顧也。《左傳·昭二十年》無所還忌。《註》還,猶顧也。

償也。《老子·道德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

大還、小還,日至之名。《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鳥次,是謂小還。至于女紀,是謂大還。

與環同。《前漢·食貨志》還廬樹桑。

《廣韻》似宣切《集韻》《韻會》旬宣切,音旋。與旋同。《禮·禮運》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爲本也。《註》迭相終而還相始,如環無端也。

《正韻》轉也。《禮·玉藻》周還中規,折還中矩。《註》周旋圓轉,折旋方轉也。

便捷貌。《詩·齊風》子之還兮。

速也,卽也。《前漢·董仲舒傳》此皆可使還至而立效者也。

《集韻》《韻會》《正韻》胡慣切,音患。遶也,圍也。《儀禮·旣夕》祖還車不易位。《司馬相如·子虛賦》旋還乎後宮。

【颇】

頗【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滂禾切《正韻》普禾切,音坡。《玉篇》不平也,偏也。《書·洪範》無偏無陂。《釋文》舊本作頗,音普多反。《又》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傳》在位不敦平,則下民僭差。

《多方》爾乃惟逸惟頗,大遠王命。《韻補》古義字皆音俄,周官註亦音俄,故古文尚書本作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以叶俄音。唐明皇以義字今音爲又,攺頗爲陂,以从今音,古音遂湮滅矣。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普火切,音叵。《博雅》少也。

差多曰頗多,良久曰頗久,多有曰頗有。《史記·叔孫通傳》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廣韻》《集韻》普過切,音破。《集韻》偏也。一曰疑辭。

《集韻》蒲麋切,音皮。薳頗,楚人名,見左傳。

【有】

有【辰集上】【月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

《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

《繫辭》富有之謂大業。

《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

《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

《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

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

《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

《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傳》文豔用寡,子虛烏有。寄言淫麗,託風終始。

叶演女切。《徐幹·齊都賦》主人盛饗,期盡所有。三酒旣醇,五齊惟醹。

【诗】

詩【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始平聲。《說文》志也。《釋名》之也,志之所之也。《書·舜典》詩言志。《傳》心之所之謂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詩言志。《詩·國風·關雎序》在心爲志,發言爲詩。《前漢·藝文志》誦其言,謂之詩。《舊唐書·經籍志》詩以紀興衰誦歡。

六詩。《周禮·春官·大師》敎六詩。《疏》按詩上下惟有風雅頌是詩之名也。三者之中有比賦興,故總謂之六詩。《鄭康成·六藝論》詩,絃歌諷諭之聲也。朱子曰:風雅頌,聲樂部分之名。賦比興,則所以制作風雅頌之體也。

樂章也。《荀子·勸學篇》詩者,中聲之所止也。《註》詩謂樂章,所以節聲音,至乎中而止,不使流淫也。

《類篇》承也,持也。《禮·內則》國君世子生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齊,朝服寢門外,詩負之。《註》詩之言承也。《疏》《詩含神霧》云:詩者,持也。以手維持,則承奉之義,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

姓。《後漢·南蠻傳》詩索,交阯朱䳒人。

《字彙補》讀作誅。《荀子·王制篇》修憲令,審詩商。《註》詩商,當爲誅賞。《樂論篇》作審誅賞。

【招】

招【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止遙切《集韻》《韻會》《正韻》之遙切,音昭。《說文》手呼也。《詩·邶風》招招舟子。《傳》招招,號召之貌。《疏》號召必手招之。王逸云:以手曰招,以口曰召也。

《廣韻》來之也。《書·說命》旁招俊乂。

求也。《前漢·季布傳》辨士曹丘生數招權顧金錢。《註》招求貴人威權,因以請託也。

也。《孟子》旣入其苙,又從而招之。《註》招,羈其足也。

姓。漢大鴻臚招猛。

《集韻》《韻會》時饒切《正韻》時昭切,音韶。《前漢·禮樂志》體招搖,若永望。《註》招搖,申動貌。

與韶㲈通。《史記·帝舜紀》禹乃興九招之樂。《註》卽舜樂,簫韶九成,故曰九招。《左傳·昭十二年》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

《集韻》《韻會》《正韻》項傳贊》招八州而朝同列。

揭也。《莊子·騈拇篇》有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

叶之笑切,音照。《蔡邕·郭有道》赫赫三事,幾行其招。委辭召貢,保此淸妙。

叶之由切。音周。《韓愈·祭員外文》於後八年,君從杜侯。我時在洛,亦應其招。

【隐】

隱【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22画部外筆画:14画

〔古文〕音櫽。《爾雅·釋詁》隱,微也。《註》微謂逃藏也。《易·乾卦》龍德而隱者也。

《禮·禮運》大道旣隱。《註》隱猶去也。

《說文》蔽也。《玉篇》匿也。《論語》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禮·檀弓》事親有隱而無犯。《魯語》五而已,無有隱者,隱乃諱也。

《廣韻》私也。《論語》吾無隱乎爾。《疏》孔子敎人無所隱惜。

《玉篇》不見也。《易·繫辭》巽稱而隱。《註》稱揚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史記·韓安國傳》壷遂之深中隱厚。

《禮·曲禮》不以隱疾。《註》隱疾,衣中之疾也。

《史記·秦始皇紀》隱宮徒,一百日隱於隂室養之,故曰隱宮。

《史記·滑稽傳》齊威王之時喜隱。《前漢·藝文志》隱書十八篇。《註》《劉向·別錄》云:隱書者,疑其言以相問,對者以慮思之,可以無不喩。

《禮·玉藻》隱辟而後屨。《註》隱辟,俛逡巡而退著屨也。

《爾雅·釋言》隱,占也。《註》隱度。《疏》占者,視兆以知吉凶,必先隱度。《禮·少儀》軍旅思險,隱情以虞。《註》隱,意也,思也。《後漢·安帝紀》隱親悉心,勿取浮華。《註》皆隱審盡心,勿取浮華不實者。

《揚子·方言》隱,定也。

《玉篇》安也。

痛也。《詩·邶風》如有隱憂。《傳》痛也。《禮·檀弓》拜稽顙,哀戚之至隱也。稽顙,隱之甚也。《孟子》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又》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前漢·韓安國傳》此仁人之所隱也。

《左傳·昭二十五年》隱民皆取食焉。《註》隱約窮困。

《定三年》君以弄馬之故,隱君身。《註》隱,憂約也。《荀子·儒效篇》隱隱兮其恐人之不當也。《註》隱隱,憂戚貌。

《司馬相如·上林賦》湛湛隱隱。《註》隱隱,盛貌。

《前漢·郊祀歌》休嘉砰隱溢四方。《註》砰隱,盛意。

《左傳·襄二十三年》踰隱而待之。《註》隱,短牆也。

《諡法》隱拂不成曰隱,不顯尸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

姓。《吳志》有廷尉左監隱蕃。

《爾雅·釋草》蒡,隱葱。《註》似蘇,有毛,江東呼爲隱葱,藏以爲葅。

《廣韻》《集韻》於靳切,音檼。《廣韻》隈隱之貌。

《孟子》隱几而臥。《註》隱,倚也。於靳反。

《集韻》築也。《前漢·賈山傳》厚築其外,隱以金椎。

《集韻》於刃切,駰去聲。《禮·檀弓》旣葬而封,廣輪揜坎,其高可隱也。《註》隱,據也。封可手據,謂高四尺所。《釋文》隱,於刃反。《集韻》俗作㥯隐。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