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皆逆旅

出自:宋代·陈著《次韵延庆僧惟巧山见赠》

拼音:[jiāng][shān][jiē][nì][lǚ]

平仄:平平平仄仄

巧山元不巧,此处不容传。
意到头撞壁,吟香口有莲。
江山皆逆旅,风月独知贤。
世事如何说,相看一笑边。

查看原文

注释

【逆旅】1.客舍;旅馆。 2.旅居。常用以喻人生匆遽短促。 3.叛逆的军队。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江】

江【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集韻》《韻會》古雙切,音杠。水名。《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出珍物,可貢獻也。《釋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說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書·禹貢》岷山導江。《家語》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

《書·禹貢》三江旣入。《韋昭國語註》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郭璞·山海經註》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東流注於大江。《庾闡·揚都賦註》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幷松江爲三。《前漢·地理志註》三江,謂北江、中江、南江。

九江,在荆州。《書·禹貢》九江孔殷。《正義》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爲江。

州名。春秋時爲吳楚地,秦爲九江郡,晉爲潯陽郡,卽古江州。《地理通釋》漢九江郡,本在江北,而今所謂江州者,實武昌郡之柴桑縣。後以江北之潯陽幷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以故江南得有潯陽之名。後又因潯陽而攺爲江州,實非古江州地也。

姓。本伯益之後,爵封于江,後以國爲氏。

星名。《史記·天官書》天潢旁江星。江星動,人涉水。

帝江,神鳥。出天山,識歌舞。見《山海經》。

《韻補》叶古紅切,音公。《楚辭·九章》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今滇語呼江爲公。

名江魚爲公魚。

【山】

山【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連山,古易名。《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姓。古烈山氏之後。

公山,複姓。

《集韻》《韻會》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叶疏臻切,音甡。《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見。

【皆】

皆【午集中】【白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古諧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諧切,音街。《說文》俱詞也。《小爾雅》同也。《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鄭康成讀皆如懈,非。

《字彙補》居之切,音箕。《前漢·孟喜傳》箕子者,萬物方荄茲也。《師古註》荄,音皆。古皆荄與箕音同。

叶舉里切,音几。《詩·周頌》以治百禮,降福孔皆。《傳》皆,遍也。與偕通。《荀勗東西廂歌》降福孔偕。《說文》白字兩見,一在自部,自部之白,疾二切,卽自字。皆字載自部中,則應从白。《集韻》或作皆,非。

【逆】

逆【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正韻》宜戟切《集韻》《韻會》仡戟切,凝入聲。《增韻》迕也,拂也,不順也。《釋名》逆,遌也。不從其理,則逆遌不順也。《書·大禹謨》從逆凶。《註》言悖善從惡也。

《太甲》有言逆于汝心。《註》人以言拂逆也。

《廣韻》亂也。《禮·孔子燕居》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前漢·武帝紀》大逆不道。

《說文》迎也。《周禮·春官·中春》龡豳詩以逆暑。《書·呂》爾尚敬逆天命。《春秋·桓八年》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

《玉篇》度也,謂先事預度之也。《論語》不逆詐。《易·說卦》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奏事上書曰逆。《周禮·天官》宰夫掌敘羣吏之治,以待諸臣之復,萬民之逆。《夏官·太僕》掌諸侯之復逆。《註》復,謂奏事。逆,謂自下而上曰逆。

受也。《儀禮·聘禮》衆介皆逆命不辭。《註》逆猶受也。《周禮·天官·司書》以逆羣吏之徵令。《註》逆受而鉤考之。

河名。《書·禹貢》同爲逆河,入于海。《註》言九河合爲一,大河逆之而入海也。

曲逆,地名。《史記·平傳》封平爲曲逆侯。

叶宜脚切,音虐。《詩·魯頌》孔淑不逆,淮夷卒獲。獲叶音霍。

【旅】

旅【卯集下】【方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音呂。《說文》軍之五百人爲旅。《書·大禹謨》班師振旅。《傳》師入曰振旅,言整衆。《詩·小雅》我師我旅。《箋》五百人爲旅。《周禮·地官·小司徒》五卒爲旅。《註》旅,五百人。

《博雅》旅。客也。《易·復卦》商旅不行。

《旅卦疏》旅者,客寄之名,羈旅之稱,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謂之爲旅。《詩·大雅》于時廬旅。《箋》廬舍其賓旅。《左傳·莊二十二年》羈旅之臣。《註》旅,客也。

《書·禹貢》蔡蒙旅平。《傳》祭山曰旅。《周禮·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註》大旅上帝祭於圜丘。國有故而祭,亦曰旅。

《書·牧誓》亞旅。《傳》亞,次也。旅,衆也。衆大夫其位次卿。《左傳·文十五年》請承命於亞旅。《註》亞旅,上大夫也。

《書·旅獒》西旅底貢厥獒。《傳》西戎之長。

《詩·小雅》旅力方剛。《傳》旅,衆也。《儀禮·士冠禮》旅占卒。《註》旅,衆也。

《詩·小雅》殽核惟旅。《傳》旅,也。

《詩·周頌》侯亞侯旅。《傳》旅,子弟也。

《周禮·天官·小宰》掌官府之徵令,四曰旅,掌官常以治數。《註》旅辟下士也。

《周禮·地官·司徒》旅師。《註》旅,猶處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權其上旅,與其下旅。《註》上旅謂要以上,下旅謂要以下。《疏》謂札葉爲旅者,以札衆多,故言旅。

《儀禮·鄕飮酒禮》司正升相旅,曰:某子受酬。《註》旅,序也。

《禮·郊特牲》臺門而旅樹。《註》旅,道也。

《禮·樂記》進旅退旅。《註》旅,猶俱也。

《後漢·光武紀》至是野穀旅生。《註》不因播種而生,故曰旅。今字作穭,音呂。古字通。

姓。《前漢·功臣表》昌平侯旅卿。

《集韻》凌如切,音臚。也。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