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池水暖鹍重化

出自:明代·李东阳《寄应宁提学用留别韵》

拼音:[nán,nā][chí][shuǐ][nuǎn][kūn][zhòng,chóng][huà,huā]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天上词垣近省闱,十年毛羽爱追飞。
南池水暖鹍重化,西华风高雁未归。
绝足风尘须独步,初心道德肯相违。
网罗剩有求才意,未放山林老布衣。

查看原文

字义

【南】

南【子集下】【十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那含切,音男。《說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前漢·律歷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爲夏。《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

樂名。《詩·小雅》以雅以南。《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

姓。《韻會》魯大夫南遺。《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

雙南,金也。《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

《翻譯名義》合掌作禮曰和南。《淳化帖衞夫人書》衞和南。

《韻補》叶尼心切,音寧。《詩·邶風》遠送于南。沈重讀。《陸雲·喜霽賦》朱明啓,凱風自南,復火正之舊司,黜后土于重隂。

【池】

池【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直離切《集韻》《正韻》陳知切《韻會》除知切,音馳。《說文》治也。孔安國曰:停水曰池。《周禮·秋官》雍氏掌溝瀆澮池之禁。《註》謂陂障之水道也。《禮·月令》毋漉陂池。《註》畜水曰陂,穿地通水曰池。

城塹曰溝池。《禮·禮運》城郭溝池以爲固。《班固·西都賦》呀周池而成淵。《註》城有水曰池。

朝夕池,海也。《枚乗諫吳王書》游曲臺臨上路,不如朝夕之池。《註》蘇林曰:以海水朝夕爲池。

咸池,天神也。《東方朔·七諫》屬天命而委之咸池。

咸池,黃帝樂名。

堯樂名,大咸亦曰咸池。《周禮·春官》大司樂舞咸池以祭地示。《註》咸池,大咸也。《禮·樂記》咸池備矣。《註》咸,皆也。池之爲言施也。言德之無不施也。

咸池,星名。主五穀。見《史記·天官書》。

亢池,星名。在亢北。主度送迎之事。見《甘氏星經》。

《爾雅·釋樂註》琴上曰池,言其平。下曰濵,言其服。

棺飾。《禮·檀弓》池視重霤。《疏》池者,柳車之池也。織竹爲之,形如籠,衣以靑布,以承鼈甲,名之爲池,象重霤方面之數。

《小爾雅》埋柩謂之殔,殔坎謂之池。

銅池,承霤也。以銅爲之。《前漢·宣帝紀》金芝九莖,產於函德殿銅池中。

道家名腎中偃月爐爲玉池。《黃庭經》玉池淸水灌靈根,審能行之可長存。

心之別名爲中池。《黃庭經》中池有士衣赤衣,田下三寸神所居。

裝潢家以卷縫罅處爲玉池。《楊愼·墐戸錄》古裝裱卷軸,引首後以綾黏者曰贉,唐人謂之玉池。

差池,飛貌。《詩·邶風》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黃池,地名。《春秋·哀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

天池,山名。在南陽。

州名。《廣輿記》池州府,漢屬丹陽,三國吳爲石城侯邑,隋曰秋浦,曰池陽,唐宋曰池州。

姓。漢中牟令池瑗。見《風俗通》。

《唐韻》徒何切《集韻》《韻會》唐何切《正韻》湯何切,音駝。與沱通。《說文》江別流也。

虖池,水名。在幷州界。《周禮·夏官·職方氏》幷州,其川虖池。《註》虖池,出鹵城。池,徒多切。◎按禮器作惡池,山海經作滹沱,戰國策作呼沲,詛楚文作惡駝,音義同。

陂池,或作坡陁。《刋謬正俗》陂池讀如坡陁,猶言靡迤耳。

《楚辭·九歌》與汝沐兮咸池,晞子髮兮陽之阿。《揚雄·羽獵賦》相與集於靖冥之館,以臨珍池。灌以岐梁,溢以江河。《註》池讀沱。

《正韻》直列切,音徹。《禮·檀弓》主人旣祖塡池。《註》塡池當讀爲奠徹。

【水】

水【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流,中有微陽之氣也。《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書·洪範》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潤下。《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易·乾卦》水流濕。《說卦》坎爲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訓》積隂之寒氣爲水。

六飮之一。《周禮·天官》漿人掌共王之六飮,水漿醴涼醫酏。

《禮·玉藻》五飮:上水、漿、酒、醴、酏。《註》上水,水爲上,餘次之。

《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水曰淸滌。

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註》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

官名。《左傳·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前漢·律歷志》五聲,羽爲水。

天水,郡名,漢武帝所置。

中水,縣名,屬涿郡。應劭曰:易見《前漢·地理志》。

黑水,國名,卽韐。

露爲上池水。《史記·扁鵲傳》飮是以上池之水。《註》上池水,謂水未至地,蓋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藥。

姓。

《韻補》叶式類切,音墜。《劉楨·魯都賦》蘋藻漂於陽侯,芙蓉出於渚際。奮紅葩之熩熩,逸景燭於崖水。

叶呼委切,音毀。《李白·游高淳丹陽湖詩》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裏。少女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韻補》音準。引《白虎通》水之爲言準也。○按準乃水之義,非水之音。蓋沿《周禮·考工記》鄭註,準讀爲水而誤。今不從。

【暖】

暖【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同㬉。《禮·月令》行春令則暖風來至。《楚辭·天問》何所冬暖。

《集韻》許元切,音暄。柔貌。《莊子·徐無鬼》有暖姝者。《音義》吁爰反。柔貌。

《集韻》火遠切,音咺。義同。

【鹍】

鵾【亥集中】【鳥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古渾切《集韻》《韻會》公渾切,音昆。《玉篇》似雞而大也。《廣韻》鵾雞。《楚辭·九辯》鵾雞啁哳而悲鳴。

作鶤。《韻會》陽溝巨鶤,古之雞名。亦作昆。《前漢·司馬相如傳》亂昆雞。《註》昆同鵾。

叶俱倫切,音君。《傅毅·洛都賦》屬蒲且以矰繳,命詹何使沈綸。維高冥之獨鵠,連軒翥之雙鵾。

【重】

重【酉集下】【里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音緟。《說文》厚也。《增韻》輕之對也。《易·繫辭》夫茅之爲物薄,而用可重也。《禮·王制》輕任幷,重任分。

《廣韻》更爲也。《博雅》重,再也。

難也。《戰國策》臣之所重處重留也。《註》重,猶難也。《前漢·淮南王傳》文帝重自切責之。《註》如淳曰:重,難也。

貴也。《戰國策》張儀之殘樗里疾也,重而使之。《註》重,猶貴也。

尊也。《禮·祭統》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國也。《註》重,猶尊也。

尚也。《禮·緇衣》臣儀行不重辭。《註》重,猶尚也。《疏》爲臣之法,不尚虛華之辭。

數也。《左傳·襄四年》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註》重,猶數也。

甚也。《禮·檀弓》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戰國策》今富摰能而公重不相善也。《註》重猶甚也。

《淮南子·汜論訓》古者,人醇,工龎,商朴,女重。《註》女重,貞正無邪。

《戰國策》軍重踵高宛。《註》重,輺重也。《前漢·張耳餘傳》從閒路絕其輺重。

星名。《博雅》歲星謂之重星。

縣名。《前漢·地理志》重平縣,屬渤海郡。

山名。《山海經》有重隂之山。

木名。《博雅》重皮,厚朴也。

《集韻》《韻會》柱勇切《正韻》直隴切,無二義。古人三聲通用,必謂上去異訓,不可通押,此宋人拘泥之過也。

《廣韻》直容切《韻會》傳容切,音褈。《廣韻》複也,疊也。《易·乾卦》九三重剛而不中。《疏》上下俱陽,故重剛也。《書·舜典》重華協于帝。《禮·禮器》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楚辭·九辯》豈不鬰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

穀名。《詩·豳風》黍稷重穋。《傳》後熟曰重。《釋文》重,直容切,先種後熟曰重。

作穜,音同。

多也。《左傳·成二年》重器備。《註》重,猶多也。《釋文》直恭切。

累也。《詩·小雅》無思不憂,祇自重兮。《箋》重,猶累也。《釋文》直龍切,又直用切。

《爾雅·釋天》太歲在辛曰重光。《釋文》直龍切。

地名。《左傳·僖三十一年》臧文仲往宿於重館。《註》高平方與縣西北有重鄕城。《釋文》直龍切。

車名。《詩·衞風》猗重較兮。《傳》重較,卿士之車。《釋文》直恭切。

屋承霤也。《禮·檀弓》池視重霤。《疏》重霤,屋承霤也,以木爲之。《釋文》直容切。

地名。《左傳·襄十七年》衞孫蒯田于曹隧,飮馬于重丘。《註》重丘,曹邑。

人名。《書·呂》乃命重黎。《傳》重卽羲,黎卽和。《釋文》直龍切。

姓。《正字通》重黎之後,明有重省。

神所依也。《禮·檀弓》重主道也。《註》始死未作主,以重主其神也。重旣虞而埋之,乃復作主。《疏》言始死作重,猶若吉祭本主之道。主者,吉祭,所以依神。在喪重亦所以依神,故云重主道也。

《正韻》徒紅切,音同。與穜同。穀名。

與童同。《禮·檀弓》與其鄰重汪踦往,皆死焉。《註》重當爲童未冠者之稱。《釋文》重,音同。

《正韻》之仲切,音衆。《前漢·匈奴傳》不如重酪之便美。《註》重,乳汁也。本作潼。

《韻補》叶直良切,音長。《道藏歌》神暢感寂庭,默思徹九重。靈歌理冥運,百和結朱章。

【化】

化【子集下】【匕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花去聲。《說文》化,敎行也。《增韻》凡以道業誨人謂之敎。躬行于上,風動于下,謂之化。《老子·道德經》我無爲而民自化。

以德化民曰化。《禮·樂記》化民成俗。

《韻會》天地隂陽運行,自有而無,自無而有,萬物生息則爲化。

泛言攺易,亦曰變化。《易·繫辭》擬議以成其變化。

貨賄貿易曰化。《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革物曰化。《周禮·春官·大宗伯》合天地之化。《註》能生非類曰化。《疏》鳩化爲鷹之類。皆身在而心化。若䑕化爲鴽,雀化爲蛤蜃之等,皆據身亦化,故云能生非類。

《正韻》告誥諭使人回心曰化。《書·大誥》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

《公羊傳·桓六年》化我也。《註》行過無禮謂之化,齊人語也。《疏》哀六年傳云:乞曰:常之母有魚菽之祭,願諸大夫之化我也。亦是行過無禮之事。

州名。《韻會》漢屬合浦郡,宋攺化州。

《正韻》呼瓜切,音花。《後漢·馮衍傳》與時變化。《章懷太子註》音花。

《韻補》叶胡隈切,音回。《三略》變動無常,因敵變化。不爲事先,動而輒隨。《漠之造化。跨三五其無偶兮,邈卓立而獨奇。

叶呼戈切,音訶。《離騷》初旣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余旣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

叶許旣切,希去聲。《後漢·傅幹皇后箴》在昔明后,日新其化。匪惟訓外,亦訓于內。

叶呼臥切,呼去聲。《白虎通》火之爲言化也。陽氣用事,萬物變化也。《釋名》火,化也,消化物也。《漢書·敘傳》偪上幷下,荒殖其貨。侯服玉食,敗俗傷化。

《總要》化音吪,差錯也,謬言也。从人匕會意。小篆與匕混,故加言作訛。《史記·天官書》其人逢俉化言。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