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常德须攘狄

出自:宋代·苏轼《赠青潍将谢承制》

拼音:[zhōu][wáng,wàng][cháng][dé][xū][rǎng][dí]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

吾皇有意缚单于,槌破铜山铸虎符。
骁将新除三十六,精兵共领五千都。
周王常德须攘狄,汉帝雄才亦尚儒。
君学本兼文武术,功名不必读孙吴。

查看原文

注释

【王常】天子用的太常旗。
【常德】谓始终不变的品德。
【攘狄】抗击异族入侵。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周】

周【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州。《廣韻》徧也。《易·繫辭》知周乎萬物。

至也。《書·泰誓》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傳》周,至也。

忠信也。《書·太甲》自周有終。《傳》用忠信有終也。《詩·小雅》行歸于周。《論語》君子周而不比。《註》忠信爲周,阿黨爲比。

終也。《左傳·昭二十年》以周事子。《註》周,猶終竟也。

《說文》密也。《管子·樞言篇》先王貴當貴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見于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註》深密不測,故周也。

曲也。《詩·唐風》生于道周。《傳》周,曲也。

《詩·周南疏》周,代名,其地在岐山之陽,漢屬扶風美陽縣。

《廣韻》備也。《前漢·路溫舒傳》鍛錬而周內之。《註》晉灼曰:精熟周悉,致之法中也。

《廣韻》周帀也。《前漢·劉向傳》周回五里有餘。《韻會》俗作週,非。

鳥名。《爾雅·釋鳥》巂周。《疏》今謂之子規。

《韓非子·說林篇》鳥有周周者,重首而屈尾,將欲飮于河則必顚,乃銜其羽而飮之。一作翢。

不周,山名,在崑崙。《屈原·離騷》路不周以左轉兮。

風名。《白虎通》西北曰不周風。不周者,不交也,言隂氣未合化也。

陽周,平周,定周,皆縣名。《前漢·地理志》上郡陽周縣,西河郡平周縣,鬰林郡定周縣。

姓。《廣韻》本自周平王子,別封汝川,人謂之周家,因氏焉。

魏獻帝次兄普氏,後攺爲周氏。

複姓,魏初徴士燉煌周生烈。

與賙通。《論語》君子周急不繼富。《孟子》君之於氓也,固周之。

叶市朱切,音殊。《季歷哀慕歌》梧桐萋萋,生于道周。宮榭徘徊,臺閣旣除。

【王】

王【午集上】【玉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集韻》《韻會》雨方切,音徨。《廣韻》大也,君也,天下所法。《正韻》主也,天下歸往謂之王。《易·坤卦》或從王事。

《隨卦》王用享于西山。《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詩·小雅》宜君宜王。《註》君,諸侯也。王,天子也。◎按秦漢以下,凡諸侯皆稱王,天子伯叔兄弟分封于外者亦曰王。

諸侯世見曰王。《詩·商頌》莫敢不來王。《箋》世見曰王。

凡尊稱亦曰王。《爾雅·釋親》父之考爲王父,父之妣爲王母。

法王,象王,皆佛號。《華嚴偈》象王行處落花紅。《岑參詩》况値廬山遠,抽簪禮法王。《註》法王,佛尊號也。

姓。

《諡法》仁義所往曰王。

王屋,山名。《書·禹貢》至于王屋。《疏》正義曰:王屋在河東垣縣東北。

弓名。《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往體寡,來體多,謂之王弓之屬。

王連,遠志也。見《博雅》夫王,芏草也。見《爾雅·釋草疏》。

王鴡,鳥名。《爾雅·釋鳥》鴡鳩,王鴡。《註》鵰類,今江東呼之爲鶚。

王鮪,魚名。《周禮·天官·人》春獻王鮪。《註》王鮪,鮪之大者。

蛇名。《爾雅·釋魚》蟒,王蛇。《註》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

蟲名。《爾雅·釋蟲》王蛈蜴。註:卽螲蟷,似䵹鼄,在穴中,有蓋。今河北人呼蛈蜴。《博雅》虎,王蝟也。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于放切,音旺霸王也。《正韻》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詩·大雅》王此大邦。《箋》王,君也。《釋文》王,于况反。《前漢·高帝紀》項羽背約而王君王於南鄭。《師古註》上王字,于放反。

《廣韻》盛也。《莊子·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註》謂心神長王。《釋文》王,于况反。

音往。《詩·大雅》昊天曰明,及爾出王。《傳》王,往也。《朱註》音往。〇按王本古文玉字。註詳部首。

【常】

常【寅集中】【巾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久長之功,於是夏而歌之。《朱傳》謂君臣父子之常道。

五常。《書·舜典愼徽五典傳》五典,五常之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五品傳》五品,謂五常。《疏》此事可常行,乃爲五常耳。

神名。《荀子·九家易》兌爲常,西方之神也。

地名。《詩·魯頌》居常與許。《傳》常許,魯南鄙西鄙也。

州名。《隋書·地理志》毗陵郡平置常州。

山名。《前漢·地理志》常山郡。《註》恆山在西,避漢文帝諱,故改曰常山。

水名。《史記·夏本紀》常衞旣從。《註》常水,出常山上曲陽縣。《書·禹貢》作恆。

旂名。《周禮·春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日月爲常。《又》王建大常。《釋名》日月爲常。謂畫日月於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

常服。《詩·小雅》載是常服。《傳》日月爲常服,戎服也。

《廣韻》倍尋曰常。

車戟名。《釋名》車戟曰常,長丈六尺,車上所持也。八尺曰尋,倍尋曰常,故曰常也。

木名。《爾雅·釋木》常棣。《註》關西棣樹,子如櫻桃,可食。《詩·小雅》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姓。《廣韻》出河內。《前漢·常惠傳》惠,太原人,甘露中爲右將軍。

與裳同。《說文》下帬也。《徐鉉曰》下直而垂,象巾,故从巾。今文作裳。

【德】

德【寅集下】【彳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而廉,剛而塞,彊而義。

《洪範》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周禮·地官》六德:知、仁、聖、義、中、和。

《玉篇》德,惠也。《書·盤庚》施實德于民。《詩·小雅》旣飽以德。

善敎也。《禮·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註》德謂善敎。

感恩曰德。《左傳·成三年》王曰:然則德我乎。《疏》德加於彼,彼荷其恩,故謂荷恩爲德。《後漢·樊曄傳》光武微時,曄餽餌一笥,帝德之不忘。

《韻會》四時旺氣也。《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諡法》綏柔士民,諫爭不威,執義揚善,曰德。

《說文》升也。

《玉篇》福也。

星名。《前漢·郊祀志》望氣王朔言,後獨見塡星出如瓜。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云。《註》德星,旣填星也。

《韻會》亦作悳。《前漢·賈誼傳》悳至渥也。

州名。《廣韻》秦爲齊郡地,漢爲平原郡。武德初爲德州,因德安縣以名之。

叶都木切,音篤。《謝惠連·雪賦》曹風以麻衣比色,楚謠以幽蘭儷曲。盈尺則呈瑞於豐年,袤丈則表沴於隂德。

叶得各切,當入聲。《易林》酒爲歡伯,除憂來樂,福善入門,與君相索,使我有德。

【须】

須【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錫兪切《集韻》《韻會》詢趨切,音需。《說文》面毛也。《易·賁卦》賁其須。《註》須之爲物上附者也。《疏》須上附于面。《釋名》頤下曰須。須,秀也。別作䰅。俗作鬚。

待也。《易·歸妹》歸妹以須。《詩·邶風》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與,待也。

資也,用也。與需通。《爾雅·釋獸須屬》獸曰釁,人曰撟,魚曰須,鳥曰狊。《疏》此皆氣倦體罷所須若此,故題云須屬也。

斯須,猶須臾也。《禮·樂記》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遲緩也。《左傳·成二年》子不少須,衆懼盡。《後漢·淸河孝王傳》且復須留。《註》《東觀記》須留,作宿留。

須女,星名。《史記·天官書·婺女註》正義曰:須女,四星。亦婺女,天少府也。須女,賤妾之稱,婦職之者。

國名。《春秋·僖二十二年》公伐邾,取須句。《公羊傳》作須朐。《前漢·地理志》東郡須昌縣,故須句國。

《左傳·定四年》分唐叔以密須之鼓。《史記·周紀》文王伐密須。《註》密須氏,姞姓之國。今安定隂密縣是也。

邑名。《詩·邶風》思須與漕。《傳》須、漕,衞邑。

《後漢·郡國志》南陽郡順陽有須聚。

菜名。《爾雅·釋草》須薞無。《疏》詩谷風,采葑采菲。傳,葑須也。先儒以須葑蓯當之。孫炎云:須,一名葑蓯。

草名。《爾雅·釋草》臺,夫須。《疏》臺,一名夫須。莎草也。

鳥名。《爾雅·釋鳥》鷉,須鸁。《疏》鷉,一名須鸁。

兵器。《䆁名》須盾,本出於蜀。須,所持也。

《揚子·方言》須,捷敗也。南楚凡人貧衣被醜弊謂之須捷。

姓。《左傳·莊十七年》有須遂氏。《戰國策》魏大夫須賈。

人名。《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

《左思·吳都賦》旗魚須。《註》以魚須爲旗之竿也。

《集韻》逋還切,音斑。班也。《禮·玉藻》笏,大夫以魚須文竹。《釋文》崔云:用文竹及魚班也。隱義云:以魚須飾文竹之邊。須音班。

叶心秋切,音修。《息夫躬辭》嗟若是兮欲何留,撫神龍兮攬其須。《陸雲·九愍》生遺年而有盡,居靜言其何須。將輕舉以遠覽,眇天路而高遊。《註》須,求也。《說文徐註》此本須鬢之須。頁,首也。彡,毛飾也。借爲所須之須。俗書从水,非。毛氏曰:須與湏別。湏,火外切。爛也。

【攘】

攘【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21画部外筆画:17画

〔古文〕音穰。《說文》推也。

竊也。《書·呂》奪攘矯虔。《禮·禮器》匹士太牢而祭,謂之攘。

因其自來而取曰攘。《論語》其父攘羊。

卻也。《禮·曲禮》左右攘辟。《周禮·秋官·禁殺戮》掌司攘獄者,遏訟者,以告而誅之。《註》攘,猶卻也。《疏》謂人有罪過,官有文書。追攝不肯受者。《齊語》西征攘白翟之地。《前漢·鄒陽傳》攘袂而正議。《註》攘袂,猶今人云捋臂。

除也。《詩·大雅》攘之剔之。《疏》攘除翦剔。

《揚子·方言》止也。

《唐韻》如兩切《集韻》《韻會》《正韻》汝兩切,平傳贊》傾側擾攘楚魏之閒。

《唐韻》《集韻》《韻會》人漾切《正韻》人尚切,與讓通。遜也。《前漢·禮樂志》隆雅頌之聲,盛揖攘之容。《註》攘,古讓字。

《藝文志》道家者流,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

《集韻》式亮切,賞去聲。與饟同。《詩·小雅》攘其左右。《箋》攘讀爲饟。

《集韻》《韻會》泥庚切,音獰。搶攘,亂貌。《前漢·賈誼傳》國制搶攘。《註》攘,女庚反。師古讀搶攘爲傖獰。

【狄】

狄【巳集下】【犬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徒歷切《集韻》《韻會》亭歷切,音敵。《爾雅·釋地》八狄。《禮·王制》北方曰狄。《明堂位》五狄。《周禮·職方氏》六狄。《書·仲虺之誥》南面而征,北狄怨。《春秋·莊三十二年》狄伐郉。《穀梁傳·莊十年》荆者,楚也。何爲謂之荆,狄之也。

下士。《書·顧命》狄設黼扆綴衣。《傳》狄,下士。《禮·祭統》狄者,樂吏之賤者也。

鹿名。《爾雅·釋獸》絕有力,狄。《疏》絕異壯大有力者名狄也。

地名。《史記·陳涉世家》周市北徇地,至狄。《註》徐廣曰:今之臨濟。

人名。《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狄。

姓。《左傳·襄十年》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註》狄虒彌,魯人。《史記·張湯傳》博士狄山。《廣韻》春秋時狄國之後。

與翟通。《禮·玉藻》夫人揄狄。《疏》揄,讀如搖。狄,讀如翟。謂畫搖翟之雉于衣。

《樂記》干戚旄狄以舞之。《疏》狄,羽也。《前漢·地理志》羽畎夏狄。

泉名。在洛陽。《公羊傳·僖二十九年》盟於狄泉。○按二傳作翟。

《集韻》《正韻》他歷切,音惕。《集韻》本作逖。遠也。《詩·大雅》舍爾介狄,維子胥忌。《傳》狄,遠也。

《詩·魯頌》桓桓于征,狄彼東南。《箋》狄,當爲剔。剔,治也。《釋文》韓詩云:鬄除也。

《禮·樂記》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註》狄滌,往來疾貌。

與易通。《王充·論衡》狄牙之調味也。經史俱作易牙。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