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过皋亭山

出自:宋代·方回《泊赤岸微晓》

拼音:[chū][guò,guō][gāo,háo][tíng][shān]

平仄:平平平平平

今年夏雨水,浙右岁事失。
五月客杭城,市民几不粒。
逮乎书云间,稍稍喜晴色。
转手又不然,一雪二十日。
岂止闾巷穷,大半缺衣食。
我穷尤自笑,亦尝二千石。
今如故将军,俗眼不见识。
下舟北关埭,泥水何狼籍。
离披一破伞,{杠右上加臼}杌两败屐。
俗谚雨夹雪,未易得休息。
大雪复大雨,造物讵容诘。
柁师所见赁,修广仅数尺。
而我凡五人,卧处殊太窄。
初过皋亭山,垂近临平驿。
有酒二三壶,聊以慰仆厮。
吁嗟岁云暮,何苦事行役。
马援壮志已,阮籍穷途迫。
永夜不复眠,孤篷滴复滴。
天地岂不大,一叶寄兹夕。

查看原文

注释

【皋亭】1.亦作"皋亭"。 2.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北郊。南宋时为临安防守要隘﹐元兵至﹐宋君臣在此投降。俗称半山。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初】

初【子集下】【刀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䥚《唐韻》《集韻》楚居切《正韻》楚徂切,楚平聲。《說文》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徐曰》禮之初,施衣以蔽形。《書·禹謨》率百官若帝之初。《蔡仲》愼厥初。

《禮·檀弓》夫魯有初。《註》初謂故事。

《列子·天瑞篇》太初者,氣之始也。《韓愈詩》賢愚同一初。《韻會》又姓。

【过】

過【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臥切,戈去聲。《玉篇》度也,越也。《正韻》超也。《易·繫辭》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禮·檀弓》過之者,俯而就之。《史記·贾生傳》自以爲過之,今不及也。

過失也。《書·大禹謨》宥過無大。《註》過者,不識而誤犯也。《前漢·文帝紀》俱去細過,偕歸大道。

罪愆也。《周禮·天官·大宰》八柄,八曰誅,以馭其過。

責也。《史記·項羽紀》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卦名。易大過,小過。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禾切,音戈。《廣韻》經也。《書·禹貢》東過洛汭,北過洚水。

過所也。《釋名》過所至關津以示也。或曰傳轉也,轉移所在,識以爲信。

國名。《左傳·襄四年》處澆于過。《註》過,國名。東萊掖縣有過鄕。

㵎名。《詩·大雅》溯其過㵎。

姓。《後漢·劉陶傳》過晏之徒。《註》過,姓,過國之後。《正韻》經過之過,平聲。超過、過失之過,去聲。

【皋】

皋【午集中】【白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正韻》姑勞切,皋舞。《註》皋,告之也,告國子當舞者舞也。

長聲也。《禮·禮運》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註》皋者,引聲之言也。

緩也。《左傳·哀二十一年》齊人歌曰:魯人之皋,數年不覺,使我高蹈。《疏》緩聲而長引之,是皋爲緩也。

《玉篇》澤也。《韻府》岸也。《詩·小雅》鶴鳴于九皋。《傳》九折之澤。《左傳·襄二十五年》牧隰皋。《疏》皋爲澤之坎,是水岸也。《前漢·賈山傳》江皋河瀕。《註》皋,水邊淤地也。

《集韻》局也。《張衡·西京賦》實惟地之奧區神皋。《註》謂神明之界局也。

《廣韻》高也。《禮·明堂位》天子皋門。《註》皋之言高也。

《釋名》高祖,高,皋也。最在上皋,鞱諸下也。

《爾雅·釋訓》皋皋,刺素食也。《疏》皋皋,不治之貌。《詩·大雅》皋皋訿訿。《傳》皋皋,頑不知道也。

月名。《爾雅·釋天》五月爲皋。

神名。《史記·武帝紀》紀皋山用牛。《封禪書》一作澤山。

禽名。《汲冢周書》文翰者若皋雞。《註》皋雞似鳧,冀州謂之澤特。

乾皋,鸚䳇別名。《埤雅》乾皋斷舌,則坐歌。孔雀拍尾,則立舞。

寒皋,鸜鵒別名。《本草綱目》皋,告也。天寒欲雪,羣飛如告。故名寒皋。

皋比,虎皮也。《左傳·莊十年》蒙皋比而先犯之。

皋蘭,山名。《前漢·武帝紀》西至皋蘭。

水名。《山海經》皋水出章山。

皋舟,吳地。《左傳·襄十四年》吳人自皋舟之隘要而擊之。

姓。皋陶之後。《左傳》越大夫皋如。

複姓。東山皋落氏,赤狄別種。

同鼛。《周禮·冬官考工記》䩵人爲皋鼓。《註》大鼓也。《又》爲皋陶。《註》鼓木也。

一作睾。《荀子·大略篇》望其壙皋如也。《註》高貌。《莊子·危言篇》《列子·天瑞篇》俱作睾如。

《後漢·馬融傳》皋牢陵山。《註》皋牢,猶牢籠也。《荀子·王霸篇》作睾牢。

或作滜。《史記·歷書》百艸奮興,秭鴂先滜。《註》子規先出,野澤而鳴也。

與羔通。《禮·檀弓》高子皋。《註》孔子弟子,名柴。《論語》作子羔。皋羔古字通用。

《集韻》乎刀切《正韻》胡刀切,音嗥。呼也。《周禮·春官·大祝》來瞽令皋舞。《註》皋,讀爲嗥。謂呼之入也。與號号唬通。

《集韻》後到切《韻會》胡到切,音號。周禮皋舞。劉昌宗讀。或作譹。

《集韻》攻乎切,音姑。橐皋,地名。在壽春。《前漢·孟康註》橐皋,音拓姑。《類篇》隸作臯。《經傳》作臯。

【亭】

亭【子集上】【亠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特丁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丁切,音庭。《說文》民所安定也。《釋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風俗通》亭,留也,行旅宿會之所館也。《東觀漢紀》衞䬃爲桂陽太守,鑿山通路,列亭置郵。

《前漢·趙充國傳》分屯要害,冰解漕下,繕鄕亭,浚溝渠。

亭長。《後漢·百官志》十里一亭,十亭一鄕。有亭長持更板以劾賊,索繩以執賊。亭長舊名負弩,改爲亭長。或爲亭父。《揚子·方言》楚東海之閒,亭父謂之亭公。

《前漢·平帝紀》因郵亭書以聞。《註》郵亭,行書之舍,卽今驛遞。

直也。《史記·五帝紀》以征不亭。

平也,均也。《前漢·酷吏傳》張湯平亭疑法。《淮南子·原道訓》味者,甘立而五味亭。

亭亭,山名,在泰山下。《史記·封禪書》黃帝封泰山,禪亭亭。

亭亭,聳立貌。《太公·兵法》高山盤石,其上亭亭。

《黃庭經》九原之山何亭亭。《註》猶心也。

亭毒,化育也。《老子·道德經》亭之毒之。《註》亭謂品其形,毒謂成其質。

亭午。《孫綽·遊天台山賦》羲和亭午,游氣高褰。《註》亭,至也。午,日中也。游氣,海氣也。褰,開也。言氣開見日也。一曰亭午卽直午之義。

《古今注》蜻蜓一名靑亭,色靑而大者是也。

水止曰亭。與渟同。《前漢·西域傳》其水亭居。

《韻補》叶徒陽切。《班固·高祖泗水亭》寸木尺土,無竢斯亭。揚威斬蛇,金精摧傷。

【山】

山【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連山,古易名。《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姓。古烈山氏之後。

公山,複姓。

《集韻》《韻會》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叶疏臻切,音甡。《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見。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