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叶莲含跗

出自:唐代·杜牧《张好好诗》

拼音:[dān][yè,xié][lián][hán][fū]

平仄:平平平平平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人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人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朱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珮,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查看原文

注释

【丹叶】红叶。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丹】

丹【子集上】【丶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音單。赤色丹砂也。《書·禹貢》礪砥砮丹。《山海經》丹以赤爲主,黑白皆丹之類。《陶弘景曰》卽朱砂也。

道家以烹鼎金石爲外丹,吐故納新爲內丹。《黃庭經》九轉八瓊丹。《註》八者:朱砂,雄黃,空靑,硫黃,雲母,戎鹽,硝石,雌黃也。

《博物志》和氣相感,則陵出黑丹。仁主壽昌,民延壽命,天下太平。

以朱色塗物曰丹。《揚雄·解嘲》朱丹其轂。

容美曰渥丹。《詩·秦風》顏如渥丹。

赤心無僞曰丹。《謝朓詩》旣秉丹石心,寧流素絲涕。

姓。漢丹玉,宋丹山,明丹衷。

丹陽,郡名。漢武帝攺鄣郡爲丹陽郡。晉武帝分立宣城,毗陵二郡。

州名。本赤翟地,元魏置汾州,後改丹州。

《崔豹古今註》丹徼,南方徼,色赤,故稱丹徼,爲南方之極也。

丹丹,國名。見《南史》。

《山海經》鳳凰產于丹穴。

竊丹,鳥名。爲九鳳之一。

牡丹,花名。《本草》一名鼠姑。

木丹,梔子花別名。紫丹,茈草別名。

叶都懸切,音顚。《陸機·羅敷歌》南崖充羅幕,北渚盈輧軒。淸川含藻景,高岸被華丹。《說文》丹巴,越赤石。外象丹井,中象丹形,靑彤雘等字从此。

【叶】

叶【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玉篇》古文協字。《後漢·律曆志》叶時月正日。餘詳十部六畫。

《集韻》同旪。《前漢·五行志》次四曰旪用五紀。《註》師古曰,旪讀曰叶。

《正韻》同汁。《張衡·西京賦》五位相汁,以旅于東井。《註》汁、叶同。(葉)《唐韻》與涉切《集韻》《正韻》弋涉切,音枼。《說文》草木之葉。《陸游詩註》吳人直謂桑曰葉。

世也。《詩·商頌》昔在中葉,有震且業。

《博雅》聚也。

書冊。《歐陽修曰》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後有葉子,似今策子。

姓。《通志·氏族略》葉氏,舊音攝,後世與木葉同音。

與䔾通。《儀禮·士冠禮》贊者洗於房中,側酌醴,加柶,覆之面葉。《註》古文葉爲䔾。

式涉切,音攝。《左傳·及葉註》葉,今南陽葉縣。

《韻補》叶,逆約切,音虐。《易林》桑芳將落,隕其黃葉。

叶於急切。《易林》同本異葉,樂人上德。東鄰慕義,來興吾國。

《集韻》徒協切,音牒。與䈎同,書篇名。《韻會》或作,非。

【莲】

蓮【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1画

〔古文〕苓《唐韻》落賢切《集韻》《韻會》《正韻》靈年切,音連。《爾雅疏》北人以蓮爲荷。

《說文》芙蕖之實也。《爾雅·釋草》荷,芙蕖。其實蓮。《註》蓮謂房也。

《集韻》連彥切,連去聲。《前漢·地理志》左馮翊蓮勺。《後漢·鄭興傳註》蓮勺,故城在今同州下邳縣東北。

《字彙補》所夾切。草名。《廣雅》鳶尾、烏蓮,射干也。

【含】

含【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胡男切,音涵。《說文》嗛也。《廣韻》銜也。《莊子·馬蹄篇》含哺而熙。

《禮·月令》羞以含桃,先薦寢廟。《註》含桃,櫻桃也。《釋文》含,亦作函。一說鸎鳥所含,故亦名鸎桃。

《正韻》包也,容也。《易·坤卦》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文言》含萬物而化光。《書·盤庚》惟爾含德。

《後漢·梁鴻詩》麥含含兮方秀。《註》含含,麥盛貌。

《廣韻》《集韻》胡紺切,涵去聲。《廣韻》本作琀。《集韻》通作唅。《禮·檀弓》邾婁考公之喪,徐君使容居來弔含。《疏》含,以玉實口也。《春秋·文五年》王使榮叔歸含。《註》珠玉曰含,含口實也。《周禮·春官·典瑞》共飯玉含玉贈玉。《註》含玉柱左右顚及在口中者。○按《禮·檀弓》《釋文》:含,和闇反。《春秋》《周禮》《釋文》:含,戸暗反。《春秋》亦作唅。

【跗】

跗【酉集中】【足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甫無切《集韻》《韻會》風無切,音膚。足趾也。《玉篇》足上也。《儀禮·士喪禮》乃屨綦結于跗連絇。《註》跗,足上也。《疏》謂足背也。《莊子·秋水篇》蹶泥則沒足滅跗。《音義》跗,足跗也。

《左傳·成十六年》有韋之跗注。《跓》跗注,戎服,若袴而屬于跗,與袴連。

人名。《史記·扁鵲倉公傳》醫有兪跗。《註》黃帝時將也。

《廣韻》《集韻》《韻會》符遇切,音附。義同。

與拊通。《詩·小雅》鄂不韡韡。《箋》不音夫,當作拊。《音義》拊亦作跗。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