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传经狮子现

出自:明代·蒲庵禅师《题钟山新寺(三首)》

拼音:[bèi][yè,xié][chuán,zhuàn][jīng][shī][zǐ][xiàn]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千载龙冈地有灵,布金重荷主恩荣。
五云楼殿开兜率,一统山河际太平。
贝叶传经狮子现,宝花围座象王迎。
天中雨露无时降,尽沈群生劫浊清。¤

查看原文

注释

【贝叶】古代印度人用以写经的树叶。亦借指佛经。
【传经】1.传授经学。 2.今喻指传授经验。 3.中医称伤寒病的变化过程。
【狮子】1.猛兽名。体大雄壮,身毛呈棕黄色,尾端生丛毛。雄狮颈部有长鬣。产于非洲和亚洲西部。捕食羚羊﹑斑马﹑长颈鹿等动物,吼声很大,有"兽王"之称。 2.指狮子补。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贝】

貝【酉集中】【貝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註》大貝如車渠,細貝亦有紫色者。《又》餘貾黃白文。《註》黃爲質,白文爲點。《又》餘泉白黃文。《註》白爲質,黃爲文點,今紫貝也。《又》蚆博而頯。《註》頯者,中央廣兩頭銳。《又》蜠大而險。《註》險者,謂汙薄。《疏》此辨貝居陸,居水,大小文采不同之名也。《相貝經》朱仲受之於琴高,以遺會稽大守嚴助,其略曰:貝盈尺,狀如赤電黑雲曰紫貝,赤質紅章曰珠貝,靑地綠文曰綬貝,黑文黃畫曰霞貝。下此有浮貝、濯貝、皭貝、慧貝。

《山海經》隂山漁水中多文貝,邽山濛水多黃貝。《易·震卦》億喪貝。《註》貝,資貨糧用之屬也。《書·盤庚》具乃貝玉。《疏》貝者,水蟲。古人取其甲以爲貨,如今之用錢然。

《顧命》大貝。《傳》大貝如車渠。《史記·平準書》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註》《食貸志》有十朋五貝,皆用爲貨,各有多少,兩貝爲朋,故直二百一十六。

錦名。《書·禹貢》厥篚織貝。《疏》貝,錦名。《詩·小雅》萋兮斐兮,成是貝錦。

樂器。《正字通》梵貝,大可容數斗,乃蠡之大者,南蠻吹以節樂。

飾也。《詩·魯頌》貝胄朱綅。《傳》貝胄,貝飾也。《疏》貝甲有文章,故以爲飾。

州名。《廣韻》周置貝州,以貝丘爲名。

姓。《玉篇》貝氏,出淸河貝丘。《姓苑》:古有賢者貝獨坐,唐有貝韜。

《正韻》邦妹切,音背。義同。

《集韻》敗古作貝。註詳攴部七畫。

【叶】

叶【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玉篇》古文協字。《後漢·律曆志》叶時月正日。餘詳十部六畫。

《集韻》同旪。《前漢·五行志》次四曰旪用五紀。《註》師古曰,旪讀曰叶。

《正韻》同汁。《張衡·西京賦》五位相汁,以旅于東井。《註》汁、叶同。(葉)《唐韻》與涉切《集韻》《正韻》弋涉切,音枼。《說文》草木之葉。《陸游詩註》吳人直謂桑曰葉。

世也。《詩·商頌》昔在中葉,有震且業。

《博雅》聚也。

書冊。《歐陽修曰》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後有葉子,似今策子。

姓。《通志·氏族略》葉氏,舊音攝,後世與木葉同音。

與䔾通。《儀禮·士冠禮》贊者洗於房中,側酌醴,加柶,覆之面葉。《註》古文葉爲䔾。

式涉切,音攝。《左傳·及葉註》葉,今南陽葉縣。

《韻補》叶,逆約切,音虐。《易林》桑芳將落,隕其黃葉。

叶於急切。《易林》同本異葉,樂人上德。東鄰慕義,來興吾國。

《集韻》徒協切,音牒。與䈎同,書篇名。《韻會》或作,非。

【传】

傳【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直攣切《集韻》《韻會》《正韻》重緣切,音椽。轉也。《左傳·莊九年》公喪戎路,傳乗而歸。《註》戎路,兵車。傳乗,乗他車。《釋文》傳,直專反。

丁戀反。

《正韻》授也,續也,布也。《周禮·夏官·訓方氏》誦四方之傳道。《註》傳說往古之事也。讀平聲。

《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註》倦勤,傳家事于子也。

《禮·內則》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傳。《註》移也。

《集韻》《韻會》《正韻》株戀切,專去聲。傳舍。《釋名》傳,轉也。人所止息,去者復來。轉,相傳無常主也。《史記·酈食其傳註》高陽傳舍。

《說文》遽也,驛遞曰傳。《禮·玉藻》士曰傳遽之臣。《註》驛傳車馬,所以供急遽之令,士賤而給役使,故自稱如此。

古者以車駕馬,乗詣京師,謂之傳車。後又置驛騎,用單馬乗之,若今之遞馬。凡四馬高足爲置傳,四馬中足爲馳傳,四馬下足爲乗傳,一馬二馬爲軺傳。漢律,諸當乗傳及發駕置傳者,皆持尺五寸木傳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其乗傳參封之。參,三也。有期會絫封兩端,端各兩封,凡四封。乗置馳傳五封之,兩端各二,中央一軺,傳兩馬再封之,一馬一封,以馬駕軺車而乗傳,曰一封軺傳。

關傳。《周禮·地官·司關》凡所達貨賄,則以節傳出之。《前漢·文帝紀》《註》張晏曰:信也,若今過所也。如淳曰:兩行書繒帛,分持其一,出入關,合之乃得過,謂之傳。師古曰:今或用棨刻木爲合符。《後漢·蕃傳》投傳而去。《註》符也。丁戀切。《釋名》傳,轉也。轉移所在,執以爲信也。

《集韻》《韻會》《正韻》柱戀切,音瑑。訓也。賢人之書曰傳。

紀載事迹以傳於世亦曰傳,諸史列傳是也。《釋名》傳,傳也。以傳示後人也。

續也。《孟子》傳食於諸侯。

叶重倫切,音。《前漢·敘傳》帝庸親親,厥國五分,德不堪寵,四支不傳。◎按諸字書傳本有直攣、知戀、直戀三切,《廣韻》分析極細,《正韻》因之。然歷考經史註疏,驛傳之傳,平、去二音可以互讀,至傳道、傳聞、傳授之傳,乃一定之平聲,紀載之傳,一定之去聲。此音之分動靜,不可易者也。《正字通》專闢動靜字音之說,每於此等處,爲渾同之說以亂之,此斷斷不可从者。

按《廣韻》二仙,傳,直攣切,音椽,又持戀,丁戀二切。三十三線,傳,直戀切,卽持戀切。知戀切,卽丁戀切。丁戀切蓋用交互門法,不如用音和知戀切爲安也。

【经】

經【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音涇。《說文》織也。《玉篇》經緯,以成繒帛也。《易·屯卦》君子以經綸。《疏》經,謂經緯。

《易·頤卦》拂經於丘。《註》經猶義也。

《書·酒誥》經德秉哲。《傳》能常德持智。《左傳·昭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註》經者,道之常。

《詩·大雅》經之營之。《傳》經,度之也。

《周禮·天官·冢宰》體國經野。《註》經,謂爲之里。《疏》南北之道謂之經,東西之道謂之緯。

《周禮·天官·大宰》以經邦國。《註》經,法也。王謂之禮經常所秉以治天下者也。

《禮·月令》毋失經紀。《註》謂天文進退度數。

《禮·經解疏》經解者,以其記六藝政敎之得失也。

《左傳·昭二十五年》爲夫婦外內,以經二物。《註》夫治外,婦治內,各治其物。

《論語》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何晏註》經,經死於溝瀆之中。《晉語》雉經於新城廟。《釋名》屈頸閉氣曰雉經,如雉之爲也。

《廣韻》古定切,音徑。經緯也。

織也。

《離騷·王逸註》經,徑也。《釋名》經,徑也。如徑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

《韻補》叶居良切。《韓愈·此日足可惜詩》閉門讀書史,淸風窗戸涼。日念子來遊,子豈知我情。別離未爲久,辛苦多所經。情音翔。《五經文字》作者,訛。

【狮】

獅【巳集下】【犬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疏夷切《集韻》《韻會》霜夷切,音師。《玉篇》猛獸也。《爾雅·釋獸》狻麑。《註》卽獅子也。漢順帝時疎勒王來獻犎牛及獅子。東觀記:疎勒王遣使文時詣闕,獻獅子,似虎,正黃有髥耏,尾端茸毛大如斗。◎按後漢書順帝紀作師。《正字通》獅,牡者有耏髥,尾大如斗。怒則威在齒,喜則威在尾。毎一吼,百獸辟易。一名白獸。

《廣韻》犬生二子。〇按爾雅釋畜:犬生二師,作師。

【子】

子【寅集上】【子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㜽音梓。《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爲稱。《徐鍇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爲稱。

《廣韻》息也。《增韻》嗣也。《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

《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

凡適長子曰冢子,卽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衆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

男子之通稱。《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王肅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稱。

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見《禮記·曲禮》。

卿之妻曰內子。《儀禮·有司徹註》內子不薦籩。

《禮·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

《前漢·嚴助傳註》令子出就婦家爲贅壻,曰贅子。

人君愛養百姓曰子。

辰名。《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前漢·律歷志》孳萌於子。

《禮·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

左庶子,中庶子,官名。

國名。《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縣。

長子,縣名。周史辛甲所封,後爲趙邑,屬上黨。

姓。《史記·殷本紀》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

複姓。《左傳》鄭大夫子人氏,魯大夫子服氏,子家氏。

子細,猶分別。《北史·源思禮傳》爲政當舉大綱,何必太子細也。《正字通》子讀若薺,方語別也。俗作仔細。

去聲,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讀。

與慈通。《禮·樂記》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韓詩外傳》子諒作慈良。

叶濟口切,音走。《前漢·班固敘傳》侯王之祉,祚及孫子。公族蕃衍,枝葉暢茂。茂音某。

叶子德切,音則。《詩·豳風》旣取我子,無毀我室。《楊愼·古音叢目》與朱傳同。

【现】

現【午集上】【玉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7画

《集韻》《正韻》形甸切,音見。《集韻》玉光。

《正韻》顯也,露也。《抱朴子至理卷》或形現往來。

《集韻》胡典切,音蜆。石之次玉者。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