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兰怨紫茎

出自:唐代·李商隐《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

拼音:[xiāng][lán][yuàn][zǐ][jīng]

平仄:平平仄仄平

帝作黄金阙,仙开白玉京。有人扶太极,惟岳降元精。 耿贾官勋大,荀陈地望清。旂常悬祖德,甲令著嘉声。 经出宣尼壁,书留晏子楹。武乡传阵法,践土主文盟。 自昔流王泽,由来仗国桢。九河分合沓,一柱忽峥嵘。 得主劳三顾,惊人肯再鸣。碧虚天共转,黄道日同行。 后饮曹参酒,先和傅说羹。即时贤路辟,此夜泰阶平。 愿保无疆福,将图不朽名。率身期济世,叩额虑兴兵。 感念殽尸露,咨嗟赵卒坑。傥令安隐忍,何以赞贞明。 恶草虽当路,寒松实挺生。人言真可畏,公意本无争。 故事留台阁,前驱且旆旌。芙蓉王俭府,杨柳亚夫营。 清啸频疏俗,高谈屡析酲。过庭多令子,乞墅有名甥。 南诏应闻命,西山莫敢惊。寄辞收的博,端坐扫欃枪。 雅宴初无倦,长歌底有情。槛危春水暖,楼迥雪峰晴。 移席牵缃蔓,回桡扑绛英。谁知杜武库,只见谢宣城。 有客趋高义,于今滞下卿。登门惭后至,置驿恐虚迎。 自是依刘表,安能比老彭。雕龙心已切,画虎意何成。 岂有曾黔突,徒劳不倚衡。乘时乖巧宦,占象合艰贞。 废忘淹中学,迟回谷口耕。悼伤潘岳重,树立马迁轻。 陇鸟悲丹觜,湘兰怨紫茎。归期过旧岁,旅梦绕残更。 弱植叨华族,衰门倚外兄。欲陈劳者曲,未唱泪先横。

查看原文

字义

【湘】

湘【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音襄。水名。《說文》水出零陵陽海山,北入江。

山名。《史記·黃帝本紀》黃帝南至于江,登熊湘。

地名。《廣輿記》長沙府吳晉曰湘州。

湖名。《廣輿記》在紹興府蕭山縣。

烹也。《詩·召南》于以湘之,維錡及釜。

《集韻》思莊切,音霜。義同。

【兰】

蘭【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23画部外筆画:17画

《唐韻》落干切《集韻》《韻會》《正韻》郞干切,音闌。《說文》香草也。《陸甸云》闌艸爲蘭,闌不祥也。《陸璣詩疏》其莖似藥草澤蘭,廣而長節,漢諸池苑及許昌宮中皆種之。《易·繫辭》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左傳·宣三年》鄭文公妾燕姞,夢天與蘭,曰: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屈原·離騷》紉秋蘭以爲佩。《爾雅翼》一榦一花而香有餘者蘭。

《本草》木蘭。《屈原·離騷》朝搴阰之木蘭兮。

《管子·小匡篇》輕罪入蘭盾、鞈革二戟。《註》蘭卽所謂蘭錡,兵架也。

脈也。《史記·扁鵲傳》夫以陽入隂支蘭藏者生。《註》支者順節,蘭者橫節。隂支蘭,膽藏也。

布名。《華陽國志》蘭干細布。蘭干,獠言紵也。

人名。《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張堪註》凡物不知生謂之蘭。《殷敬順曰》《史記》無符傳出入謂之闌。此蘭子謂以技妄遊,義與闌同。

姓。《通志·氏族略》漢有太守蘭廣。

萑蘭。《前漢·息夫躬傳》涕泣流兮萑蘭。《註》萑蘭,淚闌干也。

芄蘭。《揚子·太經》陽氣親天,萬物芄蘭。《註》芄蘭,茂密也。

通欄。《後漢·東夷傳》徙于馬蘭。《註》蘭卽欄。

通斕。《吳志·孫權傳》童謠曰:黃金車,斑蘭耳。

《韻補》陵延切,音連。《宋玉·招䰟》川谷徑複流潺湲,光風轉蕙氾崇蘭,經堂入奧塵朱筵。

【怨】

怨【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苑。《說文》恚也。《廣韻》恨也。《增韻》仇也,讎也。

《集韻》於袁切,音鴛。讎也,恚也。《禮·儒行》外舉不避怨。《前漢·黥布傳》恐仇怨妄誣之。《史記·始皇紀》母家有仇怨,竝阬之。皆平聲讀。或作惌。

《字彙補》委隕切,音惲。與薀同。《荀子·哀公篇》富有天下而無怨財,布施天下而不病貧。《註》怨讀爲蕰言無畜私財。

叶烏員切,音淵。《後漢·班彪北征賦》越安定以容與兮,遵長城之縵縵。劇蒙公之疲民兮,爲彊秦乎築怨。《註》縵音眠。

叶烏云切,音熅。《琳·悼龜賦》參千鎰而不賈兮,豈十朋之所云。通生死以爲量兮,夫何人之足怨。

叶烏貫切,音腕。《前漢·敘傳述高祖紀》項羽畔換,黜我巴漢。西土宅心,戰士憤怨。《精蕰》从命。《轉注》从心。

【紫】

紫【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將此切《集韻》蔣氏切,音呰。《說文》帛靑赤色。《釋名》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論語》紅紫不以爲褻服。《郉昺疏》紫,北方閒色。《又》惡紫之奪朱也。《何晏註》紫,閒色之好者。

水名。《史記·司馬相如傳》紫淵在其北。《註》文穎曰:西河穀羅縣有紫澤,其水紫色。

姓。《廣韻》出《何氏姓苑》。

同孳。《荀子·非十二子篇》紫然洞然。《註》紫,與孳同。柔弱之貌。

【茎】

莖【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戸耕切《集韻》《韻會》何耕切《正韻》何庚切,音牼。《說文》草木榦也。《字林》枝柱也。《類篇》草曰莖,竹曰箇,木曰枚。《楚辭·九歌》秋蘭兮靑靑,綠葉兮紫莖。《繁露·竹林篇》凡《春秋》之記災異也,雖畝有數莖,猶謂之無麥苗也。《論衡》朱草之莖如鍼。

特也。《張衡·西京賦》徑百常而莖擢。

《周禮·冬官·桃氏》以其臘廣爲之莖,圍長倍之。《註》莖謂劒夾,人所握鐔以上也。

樂名。《白虎通》顓頊樂曰《六莖》,者莖,著萬物也。《左思·魏都賦》冒六英五莖。

山名。《韓詩外傳》秦穆公將田而喪其馬,求三日而得之於莖山之陽。

《廣韻》烏莖切《直音》於京切,音鶯。草名。《爾雅·釋草》姚莖,凃薺。《六書正譌》別作䪫,非。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