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九日

朝代:宋代 作者:潘希白

戏马台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红萸佩,空对酒。砧杵动微寒,暗欺罗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强整帽檐攲侧,曾经向天涯搔首。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后。

译文

古老的戏马台前,当年重九时节,北伐名将就在那里举行盛大的宴会,犒赏北伐有功的兵官;那位弃官归隐的陶潜,也是当年的重九时节,在东篱下采菊,神态悠闲自然,我伤心地询问到了什么季节,才知又是重九这一天。归来时,南山一片苍翠的晚霞。昨夜在窗下听着风雨交加,和登临时候的风景如画天差地别。我像宋玉一样因悲秋而愁苦,又像卫一般为爱国忧时而清瘦。我独自佩带着市面上的茱萸,空对着一杯清酒。捣衣的砧杵声带着阵阵寒意,暗自觉得寒气逼人。秋天已经没有多少时候了,面对满目的残荷衰柳,我只能勉强整理一下倾斜的帽檐,向着远方连连搔首。多少次忆念起故乡的物。莼菜和鲈鱼的味道最美的时候,就是在霜冻之前,鸿雁归来之后。

注释

①戏马台:即项羽掠马台,当年项羽在此处阅兵。在江苏徐州市南。南朝宋武帝刘裕曾于重阳日在此大会宾僚,并赋诗。此处借作非实指。
②岁华:犹言岁时,季节。

赏析

这首词写重阳节有感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现今亦是“老人节”了。词中抒写了重阳节时伤秋思归的意绪,满篇衰飒之气,有悯时伤世之慨。上片写重九前夕风雨乍起,兴起悲秋情怀;下片写重九登临的冷落,抒写游子愁怀和怀乡思归之情。上片前六句连用两个与重阳节相关的典故,婉抒内心之枨触。将两典释清,全词之意脉便可理顺。“戏马台前”用南朝宋武帝北伐事。东晋末年,刘裕曾统率大军北伐,一度破南燕,占领华北大部分地区,也曾收复过洛阳和长安。南宋时期,基本上是投降派占上风,抗战派受压。虽然也有过短时的抗战局面,但都是雷声大,雨点稀,或所用非人,或遇挫则退。一次大的胜仗也打过。所以,坚决主张北伐并取得过辉煌战绩的刘裕便成了南宋爱国文人心向往之的楷模。辛弃疾便不止一次在词中歌颂过此人。“采花篱下”用陶渊明毅然归隐而在重阳日采菊之事。前一典故志在提倡北伐,振兴国威,收复中原,重整河山。后一典故则因不得志而归隐。一入世、一退隐,看似矛盾,实则正是南宋时期许多文人矛盾心态的真实反映。把握信这一点,便可顺利理解此词了。“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两句有弦外之音,有衰世难以挽回之意。下片开头两句切合重九来写,“空对洒”,写其心情极主的忧郁感伤。“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与上片“都不是登临时候”相呼应,写出国势每况愈下的深愁。全词情调凄绝,透露出一种末世的哀伤情调。《铜喜鼓书堂遗高》评曰,用事用意,搭凑得瑰玮有姿,其高淡处,可与稼轩比肩。

潘希白,字怀古,号渔庄,永嘉人(今浙江湖州人)。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中进士。存词1首。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太华

[宋代] 徐积

镇压秦冲仞五千,莲薰白日掌扪天。
旁连少华诚微类,西顾终南只一拳。
大壑波涛终到海,东峰松桧久淩烟。
可为梁栋为舟楫,一构明堂一济川。

句 其十

[宋代] 王安国

江田百顷春风种,山果千株夜雨涵。

菩萨蛮

[宋代] 孙洙

楼头上有三通鼓。
何须抵死催人去。
上马苦匆匆。
琵琶曲未终。
回头肠断处。
却更廉纤雨。
漫道玉为堂。
玉堂今夜长。

和刘公仪见寄

[宋代] 韦骧

崎岖巴峡走单车,潇洒鄞江想载旟。
驰款比追前日好,开缄忽奉去年书。
篇章互及情皆见,踪迹相暌义不疏。
但使鳞鸿勿虚过,何须临纸恨踌躇。

酒罩

[宋代] 王安礼

妙绝因心匠,华堂此集英。
轻尘避绿蚁,密影占香琼。
醉有陶彭泽,狂如阮步兵。
瓮头篱菊下,弃掷任纵横。

布作高阳台众乐园成被命与金陵易地兄弟待罪侍从对更方面实为私门之庆走笔记子开弟

[宋代] 曾布

楼台丹碧照天涯,塞北江南未足誇。
十里烟波新种柳,万株桃李未开花。
一麾同下西清路,两镇高迎上将牙。
回首林塘莫留恋,风光还属阿连家。

[宋代] 魏夫人

使君自为君恩厚,不是区区爱华山。

留京师思归

[宋代] 王仲甫

黄金零落大刀头,玉箸归期划到秋。
红锦寄鱼风逆浪,碧箫吹凤月当楼。
伯劳知我经春别,香蜡窥人一夜愁。
好去渡江千里梦,满天梅雨是苏州。

失调名

[宋代] 王诜

合彩丝、对缠玉腕。
偷闲结个艾虎儿,要插在、秋蝉鬓畔。
带了黄花,强饮茱萸酒。

真珠

[宋代] 许将

蔌蔌圆英淡粉妆,肯随桃杏媚韶光。
金刀不到春风外,草密林深只自香。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