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村居有述

朝代:明代 作者:王世贞

江村养余懒,颇不病幽独。
维时仲夏初,长天气清淑。
野人太无事,自起为约束。
凌晨盥嗽毕,叩齿三十六。
始浇庭中花,次洗屋后竹。
荐麦欣及新,分葵味馀馥。
弄笔南窗下,醉沈凭淋漉。
金石四五编,骚雅一再读。
吸涧煮茗旗,松声腾波绿。
小啜清飔来,尘襟净于沐。
课童抄酒经,进客命棋局。
树影俄已圆,厨人报藜熟。
饭罢何所道,出门信其足。
扶耒古陇傍,垂纶清溪曲。
维东有兰若,经藏可游目。
随意手一编,无烦證耆宿。
斜阳语来下,炊烟布平陆。
及归尚未暝,蓬汤芬初沐。
晾发风衡门,明蟾破茅屋。
有友二三人,非雅亦不俗。
劝酬久已荒,匕箸肆所欲。
醽倾若下酒,粳汎宜城粥。
恍惚尘外语,星河莽相属。
瑜枕竹方床,湘文簟如玉。
中有腾腾乡,容吾便便腹。
缅怀康庄士,声势迫驱逐。
红尘沾褦襶,白汗脂炙毂。
所得仲孰多,百年亦良促。
寄言斧斤者,吾甘不才木。

王世贞
1526~1590明代文学家。字符美﹐号凤州﹐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自幼有才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初任刑部主事﹐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等相唱和﹐继承并鼓吹前七子复古理论﹐史称"后七子"。屡迁员外郎﹑郎中。为官正直﹐不附权贵。杨继盛下狱﹐时进汤药﹐又代杨妻写申疏﹐杨死又备棺殓尸﹐严嵩对此十分嫉恨。吏部两拟提学﹐皆不用﹐出为山东副使。其父王以泺河失事﹐被严嵩构陷下狱。王世贞与其弟世懋日伏严嵩门外求宽免﹐而王终被处死。兄弟号泣扶柩归。隆庆初﹐兄弟伏阙讼父冤。其后官至刑部尚书﹐病逝乡里。其始﹐王世贞与李攀龙同为文坛盟主。李死后﹐又为文坛领袖20年﹐"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明史?王世贞传》)。有所谓"前五子"﹑"后五子"﹑"广五子"﹑"续五子"﹑"末五子"等等名目﹐可见其影响甚大。王世贞的文学观主要表现在《艺苑卮言》里。虽然他并未脱离前七子的影响﹐仍然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其学问淹博﹐持论并不似李攀龙那样偏激﹐故时露卓见。他虽然十分强调以格调为中心﹐但也认识到:"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艺苑卮言》卷一)这就将创作者的才思与作品的格调密切联系起来﹐看到了才思生格调﹑格调因人而异的必然性﹐实为李梦阳﹑李攀龙所未发。王世贞虽然也主张从学古入手﹐但他特别注意"捃拾宜博"﹐强调"渐渍汪洋"﹐最终要求"一师心匠"。并且认为﹐唯有这样﹐创作方法才能"由工入微﹐不犯痕迹"﹐达到"气从意畅﹑神与境合"的地步。这显然与一味主张模古范型者有别。到了晚年﹐他的文学思想更有一些显著变化。他自悔40岁前所作的《艺苑卮言》﹐并悟出"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守诗选序》)的道理﹐有取于宋元之诗﹐还称赏归有光的散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归太仆赞》)。王世贞作为后七子的首领﹐他也觉察到复古的流弊﹐标志着统治明代中期100余年的复古思潮已濒临绝境。从王世贞《乐府变》的序言来看﹐他主张创作要继承《国风》批判现实精神﹐他要求诗歌要不避禁纲﹐批评时事﹐以成一代"信史"﹐实属难能可贵。所以他的诗歌有不少感时伤世的政治诗﹐现实感较为强烈。《钧州变》无情地揭露了贵族藩王的荒淫残暴﹐《袁江流铃山岗当庐江小吏行》在浓墨铺叙了严嵩父子横行不法﹐造成"不复问诏书﹐但取相公旨"的局面之后﹐谴责了他们"负国"的累累罪行﹐义正辞严﹐气势磅礡。《太保歌》以鲜明的对比手法描写了陆炳生前"一言忤太保﹐中堂生荆棘"的嚣张气焰和死后金宝尽流离﹐妻子尽逐故郡﹐兄弟作长流等的凄凉景象﹐其中寄寓了诗人无限感概﹐王世贞不仅对封建统治阶级里的腐朽势力有所抨击﹐还对君王进行了旁敲侧击的嘲讽。如《正德宫词》之四﹐对沉湎酒色的武宗有所讽谕﹔又如《西城宫词》之六﹐对听信道士胡言﹐选少女炼丹铅的世宗也极尽揶揄。此外﹐王世贞的咏史诗﹐通过对"固始祠中"的许忠节公犹有"父老椎牲考钟鼓"的赞叹﹐通过对"丈夫变名难变心﹐此心在宋不在身"的文天祥的崇敬﹐也流露了诗人的政治理想。王世贞诗歌取材赡博﹐纵心触象﹐都能化为诗料﹐形诸歌咏。除了一部分仿真痕迹较为严重的作品外﹐诸体诗中都有一些颇见艺术匠心的佳作。他的某些乐府诗不刻意范古﹐甚见诗人才思﹐如《将军行》铺叙丰腴﹐中带古劲﹐纵横开阖﹐很有气势。他的有些律诗既有高华宏丽的气象﹐又能注意错综变化﹐迥旋自然﹐有相当功力。王世贞七绝最有特色﹐在其诗歌创作中较少模拟痕迹﹐能够意到调成﹐自然宛转。如"新传牌子赐昭容﹐第一仙班雨露浓。袋里相公书疏在﹐莫教香汗湿泥封"(《西城宫词》之二)﹐在舒缓的调子里﹐暗藏讽刺﹐弥有风趣。王世贞的"涵星砚"王世贞亦能词﹐如〔浣溪沙〕"窗外闲丝自在游"在抒写清愁淡怨时﹐善于藉助景物渲染﹐烘托其凄凉情绪。又如〔忆江南〕"歌起处"以"斜日半江红﹐柔绿篙添梅子雨"﹐勾勒江南景色﹐颇能传神。但他的词因受传统束缚较大﹐内容狭窄﹐题材单调。此外﹐王世贞对戏曲也有研究。他的曲论见于《艺苑卮言》的附录﹐即《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二。后人摘出单刻行世﹐题曰《曲藻》。王世贞已较深刻地认识到戏曲艺术的美学特点﹐"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关键在于"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所以佳耳。至于腔调微有未谐﹐譬如见钟﹑王迹﹐不得其合处﹐当精思以求诣﹐不当执末以议本也。"由此出发﹐他认为戏曲成功与否首先在于是否"动人"。他称赏《荆钗记》﹐因为它"近俗而时动人"﹔他批评《香囊记》﹐因为它"近雅而不动人"。这是他戏曲观的精华处。《曲藻》在引述前人曲论时﹐或赞成﹐或驳难﹐都颇精当。又传奇戏曲《鸣凤记》﹐一说为王世贞所作﹐也有人疑此剧是王的门生所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戏曲及时地表现当时重大的政治事件﹐自《鸣凤记》始。贯串全剧的矛盾冲突是震动朝野的严嵩集团与反严嵩集团的政治斗争。作者揭露了严嵩父子专权纳贿﹑祸国殃民﹐手下的狐群狗党趋炎附势﹑凶残横暴。《严嵩庆寿》﹑《端阳游赏》﹑《文华祭海》等出﹐都有生动刻画。同时﹐作者又着意渲染杨继盛等人不畏权奸﹑不惧牺牲的精神。《灯前修本》﹑《夫妇死节》等出﹐不仅塑造了刚烈忠臣杨继盛﹐而且还表现了深明大义的杨夫人。为作品内容所决定﹐此剧在艺术上突破了以生旦悲欢离合贯串全剧的惯套。但剧作将矛盾的解决寄托给嘉靖皇帝﹐亦表现了一定的局限。剧作结构有些松散﹐人物纷繁﹐且多数缺乏性格特征﹐是其弱点。王世贞十分熟悉明代典故﹑史事。他的《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记述盛事奇事﹑首相传略﹑朝野轶闻﹐均是有史料价值的著作。其中有一些颇涉谈谐﹑文笔清新的小品散文。着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续稿》207卷﹐《弇山堂别集》100卷﹐《嘉靖以来首辅传》8卷﹐《觚不觚录》1卷﹐《读书后》8卷﹔还编纂《画苑》10卷﹐《王氏书苑》10卷。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内兄来自松江留宿鸡鸣山舍

[明代] 李舜臣

一别清扬那更攀,相思只上对门山。
山中乱木愁仍剧,海上归云梦几还。
自尔惊人生白发,聊因为客慰离颜。
一尊虽复同明月,恐是来朝东出关。

[宋代] 李艾

江声捲出风雷去,山色携将图画来。

村社歌

[宋代] 李若川

清晓鼕鼕鸣社鼓,前村后村走儿女。
田家醵钱共赛神,谢神时晴复时雨。
案有肴酒炉有香,老巫祷祝躬案傍。
愿得年年被神福,秋宜稻谷春宜桑。
人淳礼简酒无数,歌笑喧阗日将暮。
田翁攲侧醉归来,山头明月山前路。

[宋代] 李若拙

家寄碧湘滨。

次韵李子建苦热

[宋代] 李若水

金镕日影活,絮擘云态痴。
石肤然欲碎,禾末焦自萎。
丝脆蛛停网,花枯蜜守脾。
竹粉欠新润,溪毛收故滋。
瓠尊资酒酽,蕲席便躯肥。
土膏龟坼裂,雨势泪涟洏。
革履委弗御,葛巾攲不持。
松阴良可就,逭暑旋题诗。

中秋

[明代] 李英

千家疏柳送鸣蝉,秋霁长空月正圆。
山势北连平楚外,海门东望片帆前。
坐闻戍角临城起,愁听邻砧闭阁眠。
借问淮南丛桂树,何人还赋小山篇。

侍家君诣洞霄宫道出天竺山纪兴

[宋代] 李茂之

九里松阴路,三天竺国山。
日蒸岩雾紫,花点石苔斑。
溪尽寺方到,云深僧独还。
吟行随杖履,踪迹出人间。

过净名院触目都似曾到问讯乃非也戏题绝句 其一

[宋代] 李薰

入门彷佛记曾来,问讯山僧始此回。
却觅旧游无是处,只应形似遣人猜。

寄化城寺

[宋代] 李虚己

化城金地出人群,瀑布峰前一径分。
宝塔香灯诸洞见,石楼钟磬半天闻。
子明丹灶封秋藓,李白书堂锁暮云。
欲去未能还结念,展图时诵北山文。

送德基

[宋代] 李蟠

单阏多馀庆,清时得伟人。
德隆荀氏操,学慕孟轲醇。
久愧沟中断,常亲席上珍。
征帆忽西去,怅望宛溪滨。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