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与留别 其二

朝代:明代 作者:李攀龙

结客五陵东,相邀入汉宫。
但携龙剑往,不必问雌雄。

李攀龙
1514~1570明代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9岁丧父﹐家境贫寒﹐无力延师﹐但刻苦好学。稍长嗜好诗歌。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在京期间﹐先后与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结诗社﹐"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明史?李攀龙传》)。嘉靖三十二年(1553)﹐出守顺德﹐饶有政绩﹐3年后擢为陕西提学副使﹐不久以病归里。自建一楼于华山﹑鲍山之间﹐取名"白雪楼"﹐读书﹑吟哦于其中。为人孤傲﹐对于不合者﹐辄戒门人不接纳。隆庆改元(1567)﹐荐起浙江副使﹐两年后迁为参政﹐后擢河南按察使。因母亡故﹐持丧还家﹐哀伤过度﹐不久去世。李攀龙是"后七子"的首领之一。他持论比谢榛﹑王世贞还要褊狭﹐强调"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他认为﹐先秦古文已有成法﹐"其成言班如也﹐法则森如也"﹐创作只要"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字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甚至鼓吹"视古修辞﹐宁失诸理"(《送王元美序》)。他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论古则判唐﹑选为鸿沟﹐言今则别中﹑盛如河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以至对盛唐古诗也加以鄙视﹐他编选历代诗歌而成的《古今诗删》﹐唐后即直接明代﹐宋元诗一首未选﹐以示其论诗宗旨。由于他的文学主张过于片面﹐所以对他自己的诗文创作有着不良影响。比如他的乐府诗﹐自视甚高﹐实则剽窃仿真十分严重﹐"止规字句而遗其神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王世贞也承认﹐李攀龙的乐府诗"不堪与古乐府并看﹐看则似临摹帖耳"(《艺苑卮言》)。又如他的散文"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时常有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读之赘牙戟口﹐也无甚佳作。但李攀龙头脑比较清醒﹐"资地本高"﹑"才力富健"。当他稍能面对现实﹑抒写内心真切感情时﹐也能创作出一些较好的诗章。他有时也要感时伤世﹑懮念旱灾:"地胜纡王事﹐年饥损吏才。难将懮旱意﹐涕泣向蒿莱"(《广阳山道中》)﹐有时则面对潦水感慨万端:"潦水阴相积﹐萧葭晚自寒。大夫方跋涉﹐天步属艰难"(《赵州道中》)。他有时还要抒发自己宦海浮沉的哀怨和牢骚﹐同时表现向往隐居的闲情逸志。如《冬日登楼》﹑《九日登楼》﹑《和余德甫江上杂咏》等﹐这些诗虽然取材也还嫌狭隘﹐但的确有一定真情实感。在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他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来勾勒保俶塔下的西湖﹐以"浮沤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情况﹐虽嫌体物呆滞﹐但也还能传神。他以"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来表现南北奔波的布衣诗人谢榛﹐以"自昔风尘驱傲吏﹐还能伏枕向清秋"(《寄元美》)来刻画好友王世贞﹐也较形像。但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他的某些七绝﹐也还写得自然﹐还能注意顿挫变化﹐如《和聂仪部明妃曲》:"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意味隽永﹐静韵深长。沈德潜品评此诗说:"不着议论﹐而一切着议论者皆在其下。"着有《沧溟集》30卷。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送李使君考绩之京

[明代] 沈鍊

三年佐郡节旄䧺,四海声名在镜中。
今日驱车就岐路,何人不奏管弦风。

次韵初秋雨夜有所思

[明代] 庞尚鹏

凉入郊原思万重,山家砧杵乱云中。
雨馀曲巷添新藓,夜午商风拂素桐。
千里谁家吹玉笛,一缄何处觅飞鸿。
松堂笔砚封尘久,欲赋閒居愧未工。

阻风洞庭登君山纪事感怀得三十八韵并寄都门诸友

[清代] 杨彝珍

狐兔纵横里,龙蛇战斗中。
勋名诸将显,事业腐儒空。
横草功难就,穿杨技未工。
无能夸汗马,只解悟雕虫。
不免文惊众,难辞谤集躬。
高冠峨自异,奇服指从同。
甘作支离叟,凭嘲潦倒翁。
茫茫存老眼,郁郁抱微衷。
戌卷归旗白,林销夕燧红。
芳情驰泽国,茧足倦烟丛。
欲向水云老,将随渔钓终。
生涯凭舴艋,锋镝避艨艟。
浩荡如浮梗,飘飖若断蓬。
矶方迎白马,浦早过青枫。
舟滞君山雨,帆禁石女风。
杖藜寻古寺,导径得奚童。
匝树惊禽噪,蹲岩异兽雄。
书疑藏委宛,仙拟遇崆峒。
为采斑斓竹,欲縆摧折桐。
余凄含帝子,轶事说龙公。
苔藓侵残座,鼪鼯窜旧宫。
遗珠抛的砾,怪石拾玲珑。
乌影千群集,鸥波四面通。
微飔生拂持,落景惜匆匆。
忆昨黄巾乱,沿湖赤羽充。
岸排旌旆直,渚爇菼葭丰。
指授文儒略,飞腾上将功。
军声摧箨陨,士气饮醪融。
伟伐中兴烈,殊庸常武隆。
拟投湘浦甲,欲挂楚人弓。
忽渍沾巾泪,徒传刺臂忠。
将星宵顿陨,蚩雾书犹蒙。
笳鼓喧江介,戈鋋接海东。
守关无虎豹,捕虏少罴熊。
未见清和理,惟虞反侧讧。
且忧螟害稚,兼虑莽兴戎。
台阁多鹓鹭,郊原尽雁鸿。
能令有环堵,不惜杜陵穷。

陆华父山人将游岭南赋此为别

[明代] 陈履

五岭吾乡土,怜君赋远游。
吟囊饶楚佩,行色动吴钩。
不尽还家梦,仍添送客愁。
临歧空怅望,天际白云流。

送王主事世英还朝次翰林诸公饯别联句韵

[明代] 黄仲昭

万里东瓯驾使骖,春风归路过闽南。
囊中不着新增物,箧里惟存旧赐衫。
十载论心情最剧,半生忧国意犹酣。
还朝若问经行俗,为道流殍泽未覃。

偈二首 其一

[宋代] 释慧琳

有漏笊漓,无漏木杓。
庭白牡丹,槛红芍药。
因思九年面壁人,到头不识这一著。

秋雨 其二

[清代] 杭世骏

雨横风斜昼少欢,茅堂高枕轴帘看。
平阶沟水潜通壑,舄下喧涛更较寒。

有示

[清代] 任崧珠

疏疏烟柳集昏鸦,曲曲雕栏映月斜。
莫向楼头吹玉笛,有人清思在梅花。

如梦里·有见

[清代] 曾廉

几度閒凭丹楯。
庭院东风忒紧。
回首正依依,忽又一时小忿。
瘦损。
瘦损。
愁见纤纤玉笋。

钓鱼台

[清代] 张璨

昔时垂钓叟,避居东海湄。
就养盍归来,遂为王者师。
始知问家业,九鼎悬一丝。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