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使君入觐兼呈吴邵武

朝代:明代 作者:李攀龙

如云计吏集神京,此日江湖见友生。
自是古今双五马,居然南北两专城。
汉廷交映黄金诏,楚客同蜚白雪声。
治行不知谁第一,独应岩穴愧高名。

李攀龙
1514~1570明代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9岁丧父﹐家境贫寒﹐无力延师﹐但刻苦好学。稍长嗜好诗歌。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在京期间﹐先后与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结诗社﹐"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明史?李攀龙传》)。嘉靖三十二年(1553)﹐出守顺德﹐饶有政绩﹐3年后擢为陕西提学副使﹐不久以病归里。自建一楼于华山﹑鲍山之间﹐取名"白雪楼"﹐读书﹑吟哦于其中。为人孤傲﹐对于不合者﹐辄戒门人不接纳。隆庆改元(1567)﹐荐起浙江副使﹐两年后迁为参政﹐后擢河南按察使。因母亡故﹐持丧还家﹐哀伤过度﹐不久去世。李攀龙是"后七子"的首领之一。他持论比谢榛﹑王世贞还要褊狭﹐强调"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他认为﹐先秦古文已有成法﹐"其成言班如也﹐法则森如也"﹐创作只要"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字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甚至鼓吹"视古修辞﹐宁失诸理"(《送王元美序》)。他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论古则判唐﹑选为鸿沟﹐言今则别中﹑盛如河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以至对盛唐古诗也加以鄙视﹐他编选历代诗歌而成的《古今诗删》﹐唐后即直接明代﹐宋元诗一首未选﹐以示其论诗宗旨。由于他的文学主张过于片面﹐所以对他自己的诗文创作有着不良影响。比如他的乐府诗﹐自视甚高﹐实则剽窃仿真十分严重﹐"止规字句而遗其神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王世贞也承认﹐李攀龙的乐府诗"不堪与古乐府并看﹐看则似临摹帖耳"(《艺苑卮言》)。又如他的散文"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时常有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读之赘牙戟口﹐也无甚佳作。但李攀龙头脑比较清醒﹐"资地本高"﹑"才力富健"。当他稍能面对现实﹑抒写内心真切感情时﹐也能创作出一些较好的诗章。他有时也要感时伤世﹑懮念旱灾:"地胜纡王事﹐年饥损吏才。难将懮旱意﹐涕泣向蒿莱"(《广阳山道中》)﹐有时则面对潦水感慨万端:"潦水阴相积﹐萧葭晚自寒。大夫方跋涉﹐天步属艰难"(《赵州道中》)。他有时还要抒发自己宦海浮沉的哀怨和牢骚﹐同时表现向往隐居的闲情逸志。如《冬日登楼》﹑《九日登楼》﹑《和余德甫江上杂咏》等﹐这些诗虽然取材也还嫌狭隘﹐但的确有一定真情实感。在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他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来勾勒保俶塔下的西湖﹐以"浮沤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情况﹐虽嫌体物呆滞﹐但也还能传神。他以"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来表现南北奔波的布衣诗人谢榛﹐以"自昔风尘驱傲吏﹐还能伏枕向清秋"(《寄元美》)来刻画好友王世贞﹐也较形像。但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他的某些七绝﹐也还写得自然﹐还能注意顿挫变化﹐如《和聂仪部明妃曲》:"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意味隽永﹐静韵深长。沈德潜品评此诗说:"不着议论﹐而一切着议论者皆在其下。"着有《沧溟集》30卷。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秋怀七首 其三

[明代] 刘崧

日下田田草,霜馀岸岸沙。
江喧闻激硙,烟白望烧畬。
耕凿宁无术,徵科苦未涯。
吾宁甘食蕨,子莫恋栽茶。

挽罗榷院子远 其三

[宋代] 刘应凤

尝忆东华裹饭时,五千字挟海潮飞。
臣愚敢避权奸忤,主弱宁知国事非。
相马有奇堪下拜,屠龙无用只空归。
江南文物侵寻尽,洒泪单传第一衣。

独饭

[宋代] 刘应时

云破日将西,村深鸡自啼。
撑船傍林樾,独饭寓招提。
山柿淡无味,园蔬嫩可刲。
满抄云子白,心事愧锄犁。

悲歌

[宋代] 刘应炎

悲矣乎,杞人之忧兮天莫支,权臣秉钧兮社稷危。
外夷相侵民流离,大厦将倾谁设施。
悲矣乎,吾将抱徐衍之石兮,歌箕子之黍离。

鹧鸪

[宋代] 刘延世

冥冥花朵隔遥山,脉脉风烟暗百蛮。
曾向黄陵嘲竹里,羽毛犹带泪痕斑。

武庙哀词和鲁南韵

[明代] 刘忠

千古桥陵旧竁开,断螯无力挽天回。
三边曾纳戎王款,九庙亲俘汉濞来。
泪竭华夷枯海渎,神游冥漠驭风雷。
十年讲幄承恩泽,白首荒山不尽哀。

破山八咏 其四 龙门涧

[宋代] 刘拯

白龙斗巍峰,长涧落千尺。
灵泉应奇踪,高连暮云碧。
寒影凌苍崖,清流动危石。
八月苗正枯,犹能变甘泽。

句 其四

[宋代] 刘接

湛湛直通龙渡水,㶁㶁傍过鹿头山。

[宋代] 刘昉

隋物尚馀双鼎在,唐人犹有八诗传。

句 其一

[宋代] 刘某

输税地全无菽麦,入城人半是渔樵。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