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择之寄示深卿唱和乌石南湖佳句辄次元韵三首 其一

[宋代] 朱熹

未识南湖景,遥欣二子游。
赏心并胜日,妙语逼清秋。
剩欲携书卷,相将买钓舟。
微吟归去晚,杜若满汀洲。

南海神庙碑附诗

[唐代] 韩愈

南海阴墟,祝融之宅,即祀于旁。
帝命南伯:吏惰不躬,正自令公。
明用享锡,右我家邦。
惟明天子,惟慎厥使。
我公在官,神人致喜。
海岭之陬,既足既濡。
胡不均弘,俾执事枢。
公行勿迟,公无遽归。
匪我私公,神人具依。

塞下曲四首 其三

[唐代] 王昌龄

奉诏甘泉宫,总徵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秋夕

[唐代] 聂夷中

日往无复见,秋堂暮乃学。
玄发不知白,晓入寒铜觉。
为才未离群,有玉犹在璞。
谁把碧桐枝,刻作云门乐。

杂曲歌辞 其三 凉州词

[唐代] 张籍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北园杂咏十首 其五

[宋代] 陆游

锄麦家家趁晚晴,筑陂处处待春耕。
小槽酒熟豚蹄美,剩与儿童乐太平。

次韵酬龚深甫二首 其二

[宋代] 王安石

握手东冈雪满簪,后期惆怅老吴蚕。
芳辰一笑真难值,暮齿相思岂久堪。
他日杜诗传渭北,几时周宅对漳南。
百年邂逅能多少,且可勤来共草庵。

[唐代] 张说

分班晓入翔鸳阁,直舍旁连浴凤池。

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唐代] 孟浩然

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
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
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
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
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

辋川集 栾家濑

[唐代] 王维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