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二首其二)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裳,简直就象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采莲女们争先恐一进入莲池后,再也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注释

①芙蓉:这里指莲花。

赏析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登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卒。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適、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金缕曲 冬闺 二十四叠前韵

[清代] 叶绍本

锦帐羔儿酒。
见南窗、玉梅破冻,胆瓶知否。
复阁红炉金烬爇,暖意悄参熨斗。
候缇室、琯吹寸九。
琼幕帘垂风不到,怯宵寒、更遣帷犀守。
铺熊毳、画葵首。
关心岁序飙轮走。
呵牙管、颂椒才罢,忙笼纤手。
荔砌阴长添一线,绣袜女红新受。
讶冰箸、晶莹檐口。
藏了银彄刚送腊,闹铜街、又看倛头丑。
娇黄额、寿阳牖。

阅都御史林念堂宗藩奏疏御史陈青田大征檄文咸用余通纪治安策感而有作

[明代] 陈建

一编资治敢沽名,忧国忧时不尽情。
岂有丹砂藏石室,何当芹曝献彤廷。
禄粮通变宗藩利,兵律昭宣岭海清。
勿讶杞人空抱虑,经纶应不负生平。

听涛歌

[清代] 许建勋

天风吹起瀛海秋,银涛万丈掀山邱。
大壑沸腾望不极,但闻空际鸣飕飗。
初疑怒猊抉石走,又如渴骥奔泉遒。
旅客惊闻消壮志,羁人骇听生乡愁。
安得狂澜挽既倒,射潮争说钱王镠。
鼙鼓动地雷雨作,素车白马龙伯游。
俄焉月上群籁息,一镜空明万里流。

咏史

[清代] 周馨桂

士仕犹农耕,林泉岂所安。
巢由本不才,贤圣非徒然。
孔孟不苟进,于世何拳拳。
出处各有时,道在何却前。
进为阿阁凤,退为幽谷兰。

晚出

[金朝] 赵元

坐久卧还起,畏此夏日长。
出门鬓蓬松,西日明半墙。
鸠鸣舍东柳,雌和墙南桑。
十日暑烦苦,一雨方论量。
偶然释忧抱,露坐移绳床。
群儿莫相催,老子便晚凉。

彭城遇宗弟大尹佐

[明代] 王恪

一脉斯文气味长,共君世系出莆阳。
枝柯自信原同本,天地如何使异乡。
唐宋家声曾梓谱,彭城风雨幸连床。
春来傥有池塘梦,莫惜新诗寄远将。

矶石清风

[明代] 甘守正

百折湟川自上头,风生幽壑漱清流。
孤城断岸尘应少,六月登台暑亦收。
频听渔歌时欸乃,相看鸥鸟日沉浮。
于今怀古多惆怅,抗疏功名付钓钩。

西湖舟中同诸子分赋

[明代] 释通岸

扁舟疑入画图中,波面楼台柳外风。
眼底韶华三月尽,天涯朋旧一樽同。
莺声隔岸邀歌扇,花影连湖卧钓翁。
幽赏未停烟树瞑,玉轮飞出海门东。

盖仙山六题 其三 甘泉

[宋代] 王藻

一脉灵源来已长,色浓如醴味甘香。
石龙洞处无尘染,留与仙家作玉浆。

祁门舟中

[清代] 冯询

一脱官衫百体便,卧游虽暂亦缠绵。
树知尘世百年事,花送春人十里船。
白日纵歌宜放鹤,青山埋骨有啼鹃。
不知寒食清明过,只觉韶华在眼前。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