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注释

①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元和郡县志》云:"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②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孤云独无依"。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③尽:没有了。
④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⑤厌:满足。

赏析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李白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次宫讲于素斋韵为别 其一

[宋代] 释居简

凫短何曾计鹤长,从他踽踽复凉凉。
马归塞上元非失,弓在人间岂是亡。
旋别薰莸充子佩,剩栽红白课蜂房。
到家趁得梅花在,分遣飞来数点香。

师警维那请赞

[宋代] 释崇岳

冤有头,债有主。
鳖鼻蛇,白额虎。
活捉生擒,当阳直举,发机须是千钧弩。

颂古十八首 其二

[宋代] 释师一

浑身燥痒倩人搔,入骨搔来身已劳。
一下被伊搔著了,平生痒处一时消。

颂古二十九首 其八

[宋代] 释师体

即心是佛,颟顸淈?。
菽麦不分,光阴飘忽。
三杯两碗背爷娘,百怪千妖同一窟。

送僧归凤山

[宋代] 释师瑞

凤凰山下凤凰儿,文綵才彰羽翼齐。
铁网漫天拦不得,归心已在碧梧枝。

偈颂一百四十一首 其一二四

[宋代] 释师范

木中有火,钻之始明。
矿中有金,炼之始精。
诸人分上各各有无价之宝,如何甘自溺于阴入之坑。

颂古三十三首 其一

[宋代] 释师观

月上女曾与么去,我今亦依如是住。
明明今古不曾藏,一点灵光常独露。

书惠崇师房

[宋代] 释希昼

诗名在四方,独此寄闲房。
故国寒涛阔,春城夜梦长。
禽声沈远木,花影动回廊。
几为分题客,殷勤扫石床。

辛巳陈世崇来访说偈

[宋代] 释常竹坞

一藏一切藏,错。
随隐随时隐,错。
霭霭春云,眼中金屑。
直饶并到帝王前,总是一团闲落索。
这落索,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宋代] 释广灯

休休休,徒悠悠。
钓竿长在手,鱼冷不吞钩。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