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叹二疏不足道

出自:唐代·卢象《紫阳真人歌》

拼音:[měi][tàn][èr][shū][bù,fǒu][zú][dào]

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

君不见先生耳鼻有仙骨,自号狂生中有物。
金华侍讲三十年,儿戏公卿与簪笏。
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连羁王献之。
长安素绢书欲遍,主人爱惜常保持。
每叹二疏不足道,复言四皓常枯槁。
去年寝疾弥数旬,神鬼盈庭谋一老。
长男泣血求司命,少女颦眉诵《灵宝》。
还如简子复归来,更与洪崖同寿考。
上书北阙言授箓。
税驾东州愿修道。
初闻行路犹未信,果达吾君谓之好。
山阴旧宅作仙坛,湖上闲田种芝草。
镜湖之水含杳冥,会稽仙洞多精灵。
须乘赤鲤游沧海,当以群鹅写道经。
皇恩赠诗四十字,明主赐金三十镒。
供帐倾朝一送归,双童驷马从兹出。
回看紫绶若轻尘,远别青门嗟故人。
鸳鹭差池攀羽盖,虹霓夭矫翊车轮。
田田列侍浮丘伯,曾子荣过朱买臣。
余高若是有先觉,灭迹归根从大朴。
千载悠悠等令威,十洲漫漫思方朔。
归去来,青牛顿足少迟回。
忽然云雾不相见,唯有飘飘香气来。

查看原文

注释

【二疏】1.亦作"二疎"。 2.指汉宣帝时名臣疏广与兄子受。广为太傅,受为少傅,同时以年老乞致仕,时人贤之。归日,送者车数百辆,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
【不足】1.不充足,不够。 2.不可,不能。 3.不值得,不必。 4.不难。 5.犹不尽。 6.犹不致。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每】

每【辰集下】【毋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武罪切《集韻》《韻會》母罪切《正韻》莫賄切,音浼。《增韻》常也,各也,凡也。《三蒼》曰:每,非一定之辭。《詩·小雅》每懷靡及。《莊子·外物篇》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郭象註》事不遠本,故其功每成。

雖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詩·小雅》每有良朋。《箋》言雖有良朋也。

貪也。《前漢·賈誼傳》衆庶每生。《註》孟康曰:每,貪也。《敘傳》致死爲福,每生作旤。

姓。每當時,漢人。見《印藪》。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佩切,音妹。數也。一曰田美也。《左傳·僖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註》每有枚、昧二音,義同。

《集韻》《正韻》謨杯切《韻會》謀杯切,,非。

【叹】

叹【備考·丑集】【口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龍龕》音以。

《川韻》作又字。(嘆)〔古文〕音炭。《說文》吞歎也。一曰太息也。與歎同。

《廣韻》《集韻》他干切《正韻》他丹切,音灘。義同。《詩·王風》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釋文》嘆,本亦作歎,吐丹反,協韻也。

《大雅》而無永嘆。《釋文》歎,他安反,字或作嘆。

叶他絹切,音。《曹植賦》入空室而獨倚,對牀幃而切歎。歎叶上見。

叶他涓切,音天。《曹大家·東征賦》陟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嘆。小人性之懷土兮,自書傳而有焉。

【二】

二【子集上】【二部】康熙筆画:2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弍《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而至切,音樲。地數之始,卽偶之兩畫而變之也。《易·繫辭》分而爲二,以象兩。《左傳·定四年》衞侯將會,使祝佗從。佗曰:若又共二徼大罪也。《註》謂兼二職。《荀子·議兵篇》權出於一者强,權出於二者弱。《史記·韓信傳》功無二於天下。《前漢·嚴助傳》詔曰:子在朕前之時,知略輻輳,以爲天下少雙,海內寡二。

巽二,風神名。

古貨布文帝字。見《六書略》。二。

【疏】

疏【午集上】【疋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所菹切《集韻》《韻會》山於切《正韻》山徂切,。今作疏。《禮·樂記》淸廟之瑟,朱絃而疏越。《註》越,瑟底孔也。畫疏之,使聲遲也。《疏》疏,通也。使兩頭孔相連而通,孔小則聲急,孔大則聲遲。《經解》疏通知遠。

遠也。《詩·大雅》予曰有疏附。《傳》率下親上曰疏附。《箋》疏附,使疏者親也。《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疏。

麤也。《詩·大雅》彼疏斯粺。《箋》疏,麤也。謂糲米也。《禮·玉藻》客飧,主人辭以疏。《註》飧者,美主人之食也。疏之言麤也。

《郊特牲》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

分也。《孟子》禹疏九河。《史記·黥布傳》疏爵而貴之。

稀也。《穀梁傳·隱八年》庚辰大雨雪。《傳》志疏數也。《疏》遠者爲疏,近者爲數也。《禮·祭義》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楚辭·九歌》疏緩節兮安歌。《註》使曲節希緩,而安音淸歌。

治也。《謝靈運·登石門最高頂詩》疏峰抗高館,對嶺臨迴溪。《註》疏治也。

刻也。《禮·明堂位》疏屛,天子之廟飾也。《疏》疏,刻也。屛,樹也。謂刻於屛樹,爲雲氣蠱獸也。《又》殷以疏勺。《註》疏,通刻其頭。《後漢·梁冀傳》窗牖皆綺疏靑瑣。《註》鏤爲綺文也。

畫也。《管子·問篇》大夫疏器。《註》疏,飾畫也。《何晏·景福殿賦》羅疏柱之汨越。《註》疏柱,畫柱也。

徹也。《晉語》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糧,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軍而去之。《註》蔬,徹也。

布也。《楚辭·九歌》疏石蘭兮爲芳。《註》疏,布也。

大也。《揚子·太經》方州部家,三位疏成。《註》疏,大也。

菜也。與蔬同。《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職任萬民,八曰臣妾,聚斂疏材。《註》疏材,百草根實可食者,疏不熟曰饉。《釋文》菜也。

《地官·委人》凡疏材木材。凡畜聚之物。註疏材,艸木有實者。

《淮南子·道應訓》子佩疏揖,北面立於殿下。《註》疏,徒跣也。

扶疏,枝葉盛貌。《揚子·太經》見小勿用,以我扶疏。《註》秋木扶疏而大,故可用。

《正韻》渠疏杷也。

疏躍,布散也。《淮南子·俶眞訓》今夫萬物之疏躍枝舉,百事之莖葉條枝,皆本于一根,而條循千萬也。

疏疏,衣服盛貌。《韓詩外傳》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由,疏疏者何也。

《揚子·太經》穀不穀,失疏數。《註》疏數,不平也。

姓。漢疏廣,疏受。

國名。《潛夫論》捿疏猗姓。《路史》夏世侯伯也。

山名。《山海經》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註》按文中子云:疏屬之南,汾水之曲,卽斯山也。

鳥名。《禮·曲禮》雉曰疏趾。《疏》雉肥則兩足開張,趾相去疏也。

獸名。《山海經》帶山有獸,焉其狀如馬。一角有錯,其名曰䑏疏。

《韻會補》與梳通。揚雄,頭蓬不暇梳。

《集韻》孫租切,音蘇。粗也。

《廣韻》所助切《正韻》所故切,也。《揚雄·解嘲》獨可抗疏時道是非。

記注也。

《韻補》叶山宜切,音詩。《劉章·耕田歌》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鋤而去之。

【不】

不【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足】

足【酉集中】【足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疋音哫。《說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註》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釋名》足,續也,言續脛也。《易·說卦》震爲足。《疏》足能動用,故爲足也。《禮·玉藻》足容重。《註》舉欲遲也。

《廣韻》滿也,止也。《書·仲虺之誥》矧予之德,言足聽聞。《詩·小雅》旣霑旣足。《禮·學記》學然後知不足。《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

不可曰不我足。《吳語》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

草名。《爾雅·釋草》虃,百足。《註》音纖。

姓。《戰國策》足强。《註》韓人。

《廣韻》子句切《集韻》遵遇切《韻會》子遇切《正韻》將豫切,音沮。《論語》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謂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傳》過也。《揚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管子·五行篇》春辟勿時,苗足本。《註》足,猶擁也。

《廣韻》添物也。《類篇》益也。《前漢·五行志》不待臣音,復讇而足。

《韻補》叶子悉切。《易林》欲飛無翼,鼎重折足。失其福利,包羞爲賊。

【道】

道【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陶上聲。《說文》所行道也。《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詩·小雅》周道如砥。《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順也。《書·禹貢》九河旣道。《註》順其道也。

國名。《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當道,草名。《博雅》當道,馬舄也。

《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陶去聲。《正韻》言也。《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由也。《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治也。與導同。《論語》道千乗之國。《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引也。《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

從也。《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山海經》風道北來。《註》道,從也。

《字彙補》動五切,音覩。《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叶徒厚切,頭上聲。《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